红林鹭栖·蔚蓝共生——基于红树林生态环境及候乌栖息地保护的景观规划设计
Red Mangrove Egret Habitat·Symbiotic Blue—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angrove and the Protection Migratory Bird Habitat

主创设计:彭芷柔  汤旨乔  李华钰

指导老师:罗佩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0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水体生态修复

0
热度:30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红林鹭栖·蔚蓝共生——基于红树林生态环境及候乌栖息地保护的景观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罗佩

主创姓名:彭芷柔  汤旨乔  李华钰

设计时间:2025-05-15

项目地点: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湾海洋公园

项目规模:45.3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红林鹭栖・蔚蓝共生” 景观规划设计(现状与问题篇)

该展板呈现 “红林鹭栖・蔚蓝共生 —— 基于红树林生态环境及候鸟栖息地保护的景观规划设计”。设计理念聚焦红树林生态保护与候鸟栖息地营造,以实现人、自然、生物的和谐共生。亮点在于全方位梳理场地问题,如外来植被扩张、生物栖息空间受限等,针对性提出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优化等策略;同时融合区位、生态系统等多元信息,结合红树林不同生长阶段形态与生态修复手段展示,清晰阐述如何通过科学规划,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景观效果的红树林海洋公园。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红林鹭栖·蔚蓝共生”为主题,立足于水东湾海洋公园独特的城海交错带区位,致力于构建一个融合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的综合性景观系统。场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其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与海岸带安全。设计通过科学评估潮汐规律与鸟类栖息需求,采取地形改造、植被群落优化及淡水补充等策略,修复退化湿地、营造深浅交替的潮沟系统和高潮位避难所,为鹭鸟等珍稀物种提供完整的觅食、繁殖和庇护环境。同时,通过培育复合型红树林群落、扩大滨海缓冲带范围,增强生态系统对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气候风险的抵御能力,使该区域成为兼具生态价值与防灾功能的韧性海岸典范。
  在强化生态基底与气候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设计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塑。通过构建漂浮栈道、架空观鸟廊等低干扰游览体系,巧妙引导公众活动,在最大限度减少对核心栖息地影响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自然教育体验。智慧监测系统的引入实现了对水文、植被及鸟类活动的动态追踪,为科学研究和适应性管理提供支撑。最终,项目将打造一个集生态修复、气候韧性、科研教育及休闲游憩于一体的滨海绿芯,展示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平衡共生的未来图景,成为粤西地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示范窗口。

“红林鹭栖・蔚蓝共生” 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篇)

秉持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此展板提出改善生态网络、营造鸟类生境等策略。通过拆除硬化河道、打造生态廊道等手段,还自然以空间;同时规划养殖塘改造、种养耦合等模式,丰富湿地食物链,为生物提供良好栖息与觅食环境,亮点在于多维度、系统性的生态修复与生物友好型设计策略。

“红林鹭栖・蔚蓝共生” 景观规划设计(效果与智慧系统篇)

展现改造后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同时融入智慧系统。通过构建红树林与候鸟智能保护系统,利用环境监测等技术助力生态保护;打造多样节点空间,满足人们游览与生态科普需求,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亮点是将生态修复与智慧科技、人文体验相结合,让公园既具生态价值又充满活力。

设计感悟

本项目通过科学修复红树林和地形重塑,构建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韧性的滨海湿地。采用架空栈道、隐蔽式观鸟屋等低干扰设计,平衡生态保护与公众教育,既为候鸟提供优质栖息地,也打造沉浸式自然体验,形成可推广的滨海生态建设新模式,为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水东湾样本”。

设计亮点

本项目的核心设计亮点在于开创性地构建了 “生态廊道” 一体化生态体系,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孤立的景观美化思路,转而采用一种动态、适应性的设计语言。首先,基于鸟类行为学的精准生境设计是一大特色。通过模拟自然潮汐,我们营造了微地形起伏的滩涂、高潮位避难岛和深浅不一的潮沟系统,这不仅为不同习性的鸻鹬类、鹭鸟类提供了专属的觅食地与安全庇护所,更通过科学配置红树林植物群落,形成了层次丰富、自我维持的“食物链基底”,显著提升了栖息地的承载力和生态价值。
  第二大亮点是提出了 “可逆式介入” 的低干扰游览与智慧监测模式。整个访客体验系统,如蜿蜒的漂浮栈道和伪装式观鸟塔,均采用架空、轻质的生态工法建造,确保在潮水淹没时依然畅通无阻,且未来可完全拆除并恢复自然状态,体现了对场地最小的干预和最大的尊重。同时,我们嵌入了智慧生态感知系统,利用环境传感器和鸟类声音识别技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健康度和人为活动影响的数字化监管与预警,使管理从被动养护转向前瞻性的科学适应,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弹性框架。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