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立方—-基于全民参与分段建设模式下的厦门白塘湾废弃烂尾楼更新设计
Modular Stacking: Renewal Design of Abandoned and Unfinished Buildings in Xiamen's Baitangwan under the Mode of Nationwide Participation and Sectional Construction

主创设计:孙静怡

设计成员:周阳 陈佳瑶 王黄梦逸

指导老师:费文君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9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0
热度:3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堆叠立方—-基于全民参与分段建设模式下的厦门白塘湾废弃烂尾楼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费文君

主创姓名:孙静怡

成员姓名:周阳 陈佳瑶 王黄梦逸

设计时间:2025-08-06

项目地点:厦门市白塘湾

项目规模:占地一公顷,3层楼建筑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鸟瞰图与前期分析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更新时代的背景下,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滨海东大道沿线的白塘湾烂尾楼成为过度开发时代的特殊产物,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建筑垃圾堆积,更形成了割裂城市肌理的空间疮疤。为此,我们提出"轻量化介入·数字赋能·社群共治"三重创新策略。
    本策略主要围绕“生态、空间、技术、社会、经济”维度展开,使其在不断更新改造中形成自适循环。同时遵循低碳设计、轻量可变化设计、模块化系统、全民参与、元宇宙融合五个设计原则。

设计说明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更新时代的背景下,白塘湾烂尾楼成为过度开发时代的特殊产物,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建筑垃圾堆积,更形成了割裂城市肌理的空间疮疤。场地现存三大核心问题:混凝土框架结构性闲置导致资源浪费;固定隔墙体系难以适应现代文旅功能需求;缺乏公共性导致社区认同感缺失。
      创新层面,我们提出"轻量化介入·数字赋能·社群共治"三重策略:
      1、采用六向榫卯模块系统,以3m×3m×3m的竹钢复合单元实现零拆除改造;
      2、构建元宇宙双生系统,通过VR栽培舱与4D历史影院串联虚实体验;
      3、建立全民参与机制,从模块认养到技能入股形成共治生态。
      改造环环相扣——结构检测加固→轻量模块植入→数字基建部署→社群活动导入,在完全保留原结构的前提下,将场地特有的山海景观视野与闽南文化底蕴转化为空间优势,实现"建筑-自然-社群"三重再生的目标:
     1、生态层面碳排削减并形成雨水-灌溉闭环;
     2、经济层面通过NFT农产品与VR体验实现可持续盈利;
     3、社会层面重建社区认同感,使废墟蜕变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共生型生命体。
     最终使废墟蜕变为生产性景观、数字记忆载体与社群共治平台三重维度交织的可持续生命体,在逐步向上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实现生态修复、经济造血与文化延续的闭环目标。

结构详图、平面图、功能与流线分析图、爆炸图

    同时,本项目采用“阶段性迭代”的开发策略,以三年为周期完成从基础改造到智慧社区的演进,以全民为核心完成一场民主的救赎。将原有废弃的烂尾楼转化为快闪旅游打卡地,成为市民所期冀的生活场景。
    白塘湾烂尾楼内部采用3m*3m单位模块拼接,如有机细胞水平延展、垂直叠生。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于废墟之上构筑轻量动态载体,承托全民共筑的永恒生长。一层主要有文创市集,文化展览,餐饮等模块,带动了烟火气;顶楼的可移动种植模块,创造出更多元的环境;中间层则为元宇宙中心与无字办公区域,三明治的文化内核,创造了各种生态科技体验。最终形成了渔村市集→顶屋光景→科技多元三部曲。

立面效果图、设计亮点分析图

    在具体结构上,我们研究了一种模块搭建方式,以“六面体负形榫卯单元”为核心基因,单体模块六向开设深槽,通过三米标准杆件双向插接嵌合,形成“类晶格空间矩阵”。并根据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商业,文化展览,儿童游乐,餐饮,绿植五大模块,模块可以根据现场需求进行拼接堆叠,并且覆盖顶层,最终形成几何有序,丰富多样的灵活模块建筑。
    通过这些模块空间的交织,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一层不同季节的快闪市集,二层双轴驱动的元宇宙体验等。

局部效果图

    最后,请欣赏我们的区域效果图,如图所示,一层空间可达到文创市集、快闪活动的展开,二层则为VR元宇宙体验区,顶层花园尽显生态之美。

设计感悟

本项目关注于存量时代下的城市建筑改造,在概念设计的同时,关注资金和城市更新的压力,创新的采用了分段式建设、模块化建设、智慧建设的方式,将快上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方式和传统的基建项目有机结合,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

设计亮点

本项目以“阶段性迭代”的开发策略,重构城市更新范式,将传统大拆大建转化为"轻量化介入·数字赋能·社群共治"三阶演化链。首年以低碳模块化系统快速激活废墟空间,次年通过元宇宙图层叠加数字维度,第三年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实现硬件迭代与社群培育同步共生。
    同时创新性融合互联网快闪模式,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模块化单元租赁,实现商铺24小时更替重组;AR扫码导览与NFT商品发行构建线上线下消费闭环,既降低商户成本,又保持空间常新常态。全过程植入五大基因:低碳、轻量化、模块化、全民参与、元宇宙融合,最终形成一座持续进化的“城市插件”,将原有废弃的烂尾楼转化为快闪旅游打卡地,成为市民所期冀的生活场景——既是实体空间的柔性更新示范,更是数字时代社群关系的催化剂。
    以互联网思维破解城市更新资金与活力难题,快闪模式提供低成本试错机制,渐进开发匹配需求生长节奏,使废墟蜕变为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智慧生命体。

专家评语

作品关注于存量时代下的城市建筑改造,关注资金和城市更新的压力,创新的提出了分段式建设、模块化建设、智慧建设的方式,对于城市更新时代的规划设计有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