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湖绿谷,智慧联结 ——基于多维网络耦合的苏州科技城核心区交通枢纽前区蓝绿四态融合设计
Green Valley of Mountains and Lakes, Smart Connection ——Integrated Design of Blue-Green Four States for the Front Area of the Transportation Hub in the Core Area of 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wn 

主创设计:夏可心

设计成员:于利祥 钱芊芊

指导老师:唐军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9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25
热度:25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山湖绿谷,智慧联结 ——基于多维网络耦合的苏州科技城核心区交通枢纽前区蓝绿四态融合设计

院校名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唐军

主创姓名:夏可心

成员姓名:于利祥 钱芊芊

设计时间:2025-08-29

项目地点:苏州

项目规模:77.24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景观设计策略与整体方案

针对城市景观构建通风廊道、塑造活力滨水界面等综合需求,设计以多种维度景观措施的整合为抓手,提出“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态融合的理念。并紧紧围绕四态展开设计手段,进行相关节点空间设计,解决场地问题,满足人群需求。其中,水体的形态创造了城市各个区块之间的空间连接的可能性,结合构建的景观水系价值模型,针对不同的价值因子进行价值量化,选取了最终价值得分最高的水体形态作为水系设计基底。

设计说明

太湖科学城核心区位于苏州高新区西部、西临太湖,生态优势显著,但存在蓝绿空间连通性差、景观活力不足,及交通通勤需求大而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场地消极性高,制约城市发展。设计以打造 “山湖绿谷” 蓝绿融合空间为目标,结合风、热等气象数据与城市功能,融合绿地与水系;通过景观水系价值模型量化因子,选取最优水体形态为设计基底,并提出 “生态、形态、业态、文态” 四态融合理念。
策略上,“生态定格局” 依托蓝绿基建、生物廊道与风廊建生态网格,串联水系、绿谷与生态慢行环,修复生态肌理;“业态定功能” 划分商业、科创等组团,以 “斜街共亭、知识枢纽” 整合产居资源;“形态造特色” 构建多轴多线、多组团立体空间体系;“文态提品质” 延续地域文化,植入艺术与文旅场景,打造 “诺湖艺舟” 等文化节点。最终旨在构建 “景观网络型有机共生体”,实现 “环山面湖蓝绿生态空间、魅力城市会客厅” 愿景,塑造苏州高新区门户形象,匹配人群需求与业态升级,推动多维网络耦合下城市蓝绿空间有机生长。

▲设计问题与目标愿景

本次设计以太湖科学城核心区域为研究范围,地处苏州高新区西部,西临太湖,生态环境优越,但蓝绿空间问题严重——水体与绿地连通性差、景观活力不足、同时场地交通通勤需求大但承载力不足,上述问题导致场地消极性高,严重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设计以期构建 “景观网络型有机共生体” ,达成 “环山面湖的蓝绿生态空间、彰显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的设计愿景,塑造苏州高新区门户形象,匹配人群需求与业态升级趋势,实现多维网络耦合下的城市蓝绿空间的有机生长。

▲环境量化分析与鸟瞰图

为了打造一个结合城市活力需求的中心空间,设计以打造山湖绿谷的蓝绿融合空间为目标,基于场地的风环境、热环境以及其他气象数据,对场地内部空间绿地和水系结合城市功能需求进行了融合设计,从而形成山湖绿谷的通风廊道。在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传统水乡的河道格局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打造兼具生态功能与文化底蕴的滨水空间;避免空间更新改造陷入 “千城一面” 的困境,使改造后的空间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成为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

▲“四态”节点策略与效果图

其中,以 “生态定格局” 为策略,依托蓝绿基础设施、生物廊道、风廊体系构建生态网格,串联中央水系、山湖绿谷、生态慢行环 ,修复场地生态肌理,保留环山面湖的生态本底,奠定低碳智慧的自然基底。以“业态定功能”为逻辑,划分商业共享空间、科创知识枢纽等功能组团,通过“斜街共亭、知识枢纽”的空间组织,实现生产、生活资源的串联整合。以“形态造特色”为路径, 打造多轴多线、多组团、立体布景”的空间体系。以 “文态提品质” 为内核,延续地域文化脉络,植入公共艺术、文旅场景 ,打造 “诺湖艺舟” 曲水姑苏记忆街区、丘台赏台等文化节点,唤醒场所记忆,塑造彰显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设计感悟

本苏州科技城核心区景观设计,突破单一景观局限,以景观为纽带整合生态气象、交通规划等多专业,破解场地复合型问题。依托科学数据模拟验证方案,量化筛选最优水系,提 “四态融合” 与 “景观网络型有机共生体” 理念,既解决实际问题,更彰显 “多专业耦合” 深层价值,远超设计本身,具实践示范意义和景观参考价值。

设计亮点

①科学量化的蓝绿空间规划:依托风环境、热环境等气象数据模拟结果以及构建景观水系价值模型,对水体形态的不同价值因子进行量化评分,选取最优方案作为设计基底,确保蓝绿空间连通性与生态价值最大化,打破传统蓝绿设计的经验主义局限。​
②“四态融合” 的系统性设计理念:创新性提出 “生态定格局、业态定功能、形态造空间、文态提文化” 的四维策略,分别通过生态网格修复肌理、功能业态整合资源、立体步行塑造风貌、地域文化节点唤醒记忆,实现多维度协同,全面解决场地问题。​
③场景塑造与城市特色的深度融合:在满足交通通勤、商业科创等现代功能需求的同时,植入 “诺湖艺舟” 曲水姑苏记忆街区、丘台赏台等文化节点,延续姑苏地域文脉,让现代城市空间承载历史记忆,避免 “千城一面”,塑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城市门户形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