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夏可心
设计成员:于利祥 钱芊芊
指导老师:唐军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9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山湖绿谷,智慧联结 ——基于多维网络耦合的苏州科技城核心区交通枢纽前区蓝绿四态融合设计
院校名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唐军
主创姓名:夏可心
成员姓名:于利祥 钱芊芊
设计时间:2025-08-29
项目地点:苏州
项目规模:77.24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景观设计策略与整体方案
针对城市景观构建通风廊道、塑造活力滨水界面等综合需求,设计以多种维度景观措施的整合为抓手,提出“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态融合的理念。并紧紧围绕四态展开设计手段,进行相关节点空间设计,解决场地问题,满足人群需求。其中,水体的形态创造了城市各个区块之间的空间连接的可能性,结合构建的景观水系价值模型,针对不同的价值因子进行价值量化,选取了最终价值得分最高的水体形态作为水系设计基底。
设计说明
▲设计问题与目标愿景
本次设计以太湖科学城核心区域为研究范围,地处苏州高新区西部,西临太湖,生态环境优越,但蓝绿空间问题严重——水体与绿地连通性差、景观活力不足、同时场地交通通勤需求大但承载力不足,上述问题导致场地消极性高,严重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设计以期构建 “景观网络型有机共生体” ,达成 “环山面湖的蓝绿生态空间、彰显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的设计愿景,塑造苏州高新区门户形象,匹配人群需求与业态升级趋势,实现多维网络耦合下的城市蓝绿空间的有机生长。
▲环境量化分析与鸟瞰图
为了打造一个结合城市活力需求的中心空间,设计以打造山湖绿谷的蓝绿融合空间为目标,基于场地的风环境、热环境以及其他气象数据,对场地内部空间绿地和水系结合城市功能需求进行了融合设计,从而形成山湖绿谷的通风廊道。在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传统水乡的河道格局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打造兼具生态功能与文化底蕴的滨水空间;避免空间更新改造陷入 “千城一面” 的困境,使改造后的空间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成为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
▲“四态”节点策略与效果图
其中,以 “生态定格局” 为策略,依托蓝绿基础设施、生物廊道、风廊体系构建生态网格,串联中央水系、山湖绿谷、生态慢行环 ,修复场地生态肌理,保留环山面湖的生态本底,奠定低碳智慧的自然基底。以“业态定功能”为逻辑,划分商业共享空间、科创知识枢纽等功能组团,通过“斜街共亭、知识枢纽”的空间组织,实现生产、生活资源的串联整合。以“形态造特色”为路径, 打造多轴多线、多组团、立体布景”的空间体系。以 “文态提品质” 为内核,延续地域文化脉络,植入公共艺术、文旅场景 ,打造 “诺湖艺舟” 曲水姑苏记忆街区、丘台赏台等文化节点,唤醒场所记忆,塑造彰显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