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文工生蔓蔓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其它
指导老师:林正松
主创姓名:阮沁颖
成员姓名:尹梓涵 孙艺桐 季湘涵
设计时间:2025-08-29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工业遗产再生
设计理念聚焦 “多元文化纽带耦合”,梳理场地生态、人文、功能等问题,构建文化串联、生态共融、功能复合的城市新空间,激活区域活力,重塑城市文化与生活纽带;亮点内容包含以文化为线索整合空间,构建文化展示体验节点串联城市记忆与生活,强化文化认同;修复河道生态,构建蓝绿生态网络,结合景观步道等,提升生态韧性与宜居性;打破单一功能,融合商、文、居、休等功能,塑造混合活力区,激活区域经济社会活力;梳理空间关系,以文化带、生态轴串联功能区,优化交通流线,提升空间秩序与可达性;以独特建筑形态强化视觉识别,结合艺术化景观元素,营造具想象力与吸引力的城市天际线和公共空间 。
设计说明
济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说明本项目旨在对济宁市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址进行保护性改造与创新再利用,将其转型为集文化展示、创意办公、市民休闲与商业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客厅,打造一个既能传承工业历史文脉又能服务当代城市生活、激发社区活力的标志性空间。设计遵循新旧对话与功能共生的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本体、标志性构筑物及机械设备,同时运用现代材料与清晰可辨的新体量进行介入,形成强烈的时空对比,让历史与现代在碰撞中和谐共鸣,讲述场地独有的故事。通过将旧工业空间的宏大尺度与现代城市需求相结合,植入适应性新功能,使历史空间满足当代使用标准,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共赢。规划形成一环两轴多片区的结构,利用原有运输通道或新建路径构建串联整个园区的生态慢行环道,兼具交通与休闲观光功能;打造一条贯穿主厂区的历史文化体验轴和一条连接城市界面的活力商业服务轴。功能布局包括利用高大厂房改造为工业博物馆与艺术展厅的文化展览区,将空间适宜的车间改造为设计师工作室与创意工坊的创意产业区,沿城市界面设置轻食餐厅与文创零售等商业配套的商业休闲区,以及保留开阔场地设置草坪广场与儿童活动场地的户外活动区。本项目通过对济宁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旨在重塑片区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市民创造一个承载记忆、激发创意、享受生活的独特场所。
设计聚焦济宁工业老城,以多元文化耦合为理念,梳理区位(山东工业老城,承载齐鲁文化与运河、工业记忆 )、历史(串联曲阜三孔、运河、工厂等文化符号 )、规划(衔接上位布局 )、人群(分析居民、文旅、政务等需求 )与场地(从建筑、交通、功能等维度解析 ),挖掘场地文化基因与发展诉求,构建文化为核、功能复合、适配人群的城市更新逻辑,通过整合文化脉络、回应人群需求、优化场地条件,为后续空间设计锚定文化传承与活力激活方向 。
方案延续 “多元文化纽带耦合” 理念,以效果图呈现文化建筑、滨水空间等特色场景;功能分区整合商、文、休等功能,借文化带串联,实现功能互补;景观装置融入文化符号,强化场所特色;通过空间布局、功能组织与景观营造,构建文化彰显、功能复合、体验丰富的城市新空间,激活区域活力,重塑文化与生活融合的城市界面 。
以 “多元文化纽带耦合” 为核心,空间节点依四季策划活动(春家庭、夏演出、秋市集、冬展览 ),激活场所活力;耦合设计从景观、水系、步道、纽带多维入手,串联空间、织补功能;建筑单体明确功能与参数,立面呼应文化脉络,通过空间运营、系统耦合与建筑设计,塑造文化交融、功能复合、体验丰富的城市新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共融 。
设计感悟
本项目的自我评价在于成功实现了历史保护与功能再生的平衡。设计通过新旧融合的手法,既完整保留了工业遗址的场所精神与文化记忆,又赋予了其符合当代需求的使用价值。项目创造了多元复合的公共空间体系,有效激活了片区活力,提升了土地利用效能,为城市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案例。
设计亮点
新旧交融的叙事性设计: 拒绝大拆大建,精心保留并凸显厂区最具特色的工业遗存(如厂房桁架、锅炉、铁轨),通过“修旧如旧”与“植入新体量”的并置手法,形成强烈的视觉对话。让历史痕迹成为空间中的展品,使整个园区本身成为一个开放的、可漫步其中的“工业历史博物馆”,极具叙事性和场所感染力。
弹性灵活的功能模块: 设计未对原有空间进行僵化的功能限定,而是根据其空间特质(如层高、跨度、采光)量身定制了多种可兼容的“功能模块”。高大厂房适合做展览与演出,小跨度空间适合做商业与工作室,开阔户外场地适合举办市集活动。这种模块化设计赋予了项目应对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工业元素的艺术化转译: 将废弃的工业材料与设备进行创造性再利用,如用废旧管道制作休憩设施、用齿轮铆钉创作景观雕塑、将冷却塔改造为灯光装置艺术。这一策略不仅降低了建造成本,更将工业文化从“遗存”提升为“艺术”,极大地增强了环境的趣味性与独特性,成为项目的核心记忆点。
绿色与历史的共生策略: 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等绿色基础设施管理径流,但将其巧妙地融入工业景观基底中,避免生硬割裂。让锈色的耐候钢与生机勃勃的绿植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时代的演进,展现了生命力与历史的和谐共生。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