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生态新篇 ——温州七都渔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升级
Melody at Dusk, Harmony of Ecology:Inheriting Fishery Culture and Elevating Eco-Tourism in Qidu, Wenzhou

主创设计:洪志希

设计成员:张俊杰 陈杰 于曦贤

指导老师:陈飞平 龚鹏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8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3
热度:121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渔舟唱晚,生态新篇 ——温州七都渔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升级

院校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陈飞平 龚鹏

主创姓名:洪志希

成员姓名:张俊杰 陈杰 于曦贤

项目地点: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七都岛

项目规模:2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鸟瞰图以及区位图

一、鸟瞰图设计说明​
鸟瞰图以 "水网织城,渔韵共生" 为核心构思,呈现七都岛 "蓝绿交织、文态融合" 的空间格局:中部水域通过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 形成通透的景观,环绕水域布局曲线型滨水步道(取意 "鱼群洄游")与岛屿状休憩平台,串联生态净化花园、渔文化主题广场等节点;外围以农田、林地为基底,点缀船坞式民宿、渔耕体验园等功能区,形成立体景观架构,展现生态修复与文化叙事的空间渗透。​
二、区位图设计说明​
区位图聚焦七都岛 "瓯江之心,城市绿肾" 的地理优势:地块呈半岛状嵌入瓯江,通过七都大桥、瓯江特大桥与温州市区、永嘉等地快速连通,距市中心仅 15 分钟车程,兼具 "离城不离尘" 的区位价值;周边联动江心屿历史文化景区、三垟湿地生态保护区,形成 "文化 + 生态" 旅游黄金三角;内部依托环岛水系、滩涂湿地与农业田园,构建 "外江内湖、水陆相连" 的生态网络,凸显项目作为温州 "城市后花园" 的生态缓冲功能与文旅辐射效应,为区域生态文旅升级提供地理支点。

设计说明

温州七都,作为江南水乡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渔文化底蕴。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传统渔业资源渐趋枯竭,现有休闲渔业景观也面临生态技术单一、文化表达浅陋等困境。在此背景下,“渔舟唱晚,生态新篇” 设计项目应运而生,旨在构建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 的新型休闲空间。
在生态修复上,项目采用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 纯生态方案。以食藻虫为先锋,清除藻类与悬浮物,再栽种沉水植物构建 “水下森林”,配合科学投放水生动物,激活微生物群落,形成自我循环的水生态系统,不仅净化水质,还实现显著 “负碳” 效益。同时,引入微型生态净化花园,通过分层式生态技术,重塑水生态循环。
文化表达层面,提取 “鱼” 与 “舟” 两大核心意象,将 “鱼群洄游” 融入滨水步道与休憩平台布局,以鱼纹图案、船桨渔网造型灯具、雕刻渔歌号子的景墙等细节,构建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文化叙事网络。
该设计不仅打造了低碳环保的可持续景观范本,更构建起产业升级平台。未来,七都岛渔舟文化公园将成为温州生态城市建设展示窗口、市民游客滨水休闲胜地与传统渔文化活态传承载体,为同类项目提供 “生态 + 文化 + 产业” 三位一体的创新设计范式,推动区域生态与文旅协同发展。

总平图与现状分析图

总平图以 “生态筑基,文化赋能” 为设计主线,构建功能复合、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系。整体布局依托水域自然形态,以中部核心水体为生态主轴,通过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 技术打造水质净化核心区,形成清澈通透的 “水下森林” 景观。​
滨水区域,依 “鱼群洄游” 形态规划蜿蜒步道,串联起生态净化花园、渔文化主题广场等功能节点,同时布置岛屿状休憩平台,强化亲水体验。外围以林地为生态基底,“文化体验带” 与 “休闲游憩带” 双环联动格局。​
从空间组织上,形成 “一轴、两带、多片区” 的清晰结构,既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实现文化展示、休闲游憩、产业发展等多元功能融合,展现传统渔文化与现代生态景观的共生共荣。​

设计理念与策略

以 “自然赋能、文化再生、产业活化” 为核心理念,秉持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 的发展逻辑,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三大融合:将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 等纯自然技术作为生态基底,构建可持续水生态系统;以温州渔文化中的 “鱼舟意象、渔耕智慧” 为文化基因,通过空间叙事实现传统文脉现代表达;以 “生态 + 文旅 + 农业” 跨界融合为产业路径,形成 “以景促产、以产养生态” 的良性循环,最终达成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共生共荣。

效果图

生态水域核心区通过食藻虫技术呈现清澈见底的 “水下森林”,与岸边生态花园呼应,凸显低碳负碳特色;滨水文化体验带以 “鱼群洄游” 步道串联鱼纹铺装、船桨灯具及渔歌景墙,搭配岛屿休憩平台与渔文化广场,营造沉浸式文化场景;产业活力区展现船坞民宿集群与农旅体验园,通过文创集市活化闲置农房,形成 “生态保护 — 文化消费 — 产业增值” 闭环;海洋主题儿童公园以贝壳拱门为入口,设鲸鱼探索、沙滩礁石、章鱼攀爬网、水母滑滑梯,波浪形步道镶嵌发光鱼群,夜晚打造海洋童话世界,实现寓教于乐。

设计感悟

该项目极具奖励价值。它创新融合生态净化技术与地域渔文化,以纯生态方案修复水体,实现 “负碳” 效益;将 “鱼”“舟” 元素巧妙融入景观设计,活化传统文化。同时构建产业升级平台,打造生态文旅新范式,为区域生态与文旅协同发展提供优秀范本,兼具生态、文化与社会经济价值 。

设计亮点

1、生态修复创新:采用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 纯生态方案,构建 “食藻虫” 自我循环系统,无需化学药剂,既高效净化水质,又实现显著 “负碳” 效益,同时引入微型生态净化雨水花园,以分层技术重塑水生态循环,打造低碳可持续生态范本。​
2、文化表达立体:深度提取 “鱼”“舟” 核心意象,从宏观布局(“渔”文化式步道与休憩平台)到微观细节(渔造型灯具、渔元素指引系统、渔文化雕塑),构建完整文化叙事网络,让渔文化可感可触,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3、产业创新驱动:引入农业综合体概念,流转整治大量土地,吸引多家农业市场主体入驻,实现种植时令化、规模化、景观化。同时,盘活当地就业,引进文创企业,培育 “阳光小院” 等特色院落,让闲置农房变身增收引擎,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经济增长。​
4、科普教育拓展:建设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长廊,打造海洋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将渔文化历史教育融入研学线路,开展青少年野外科普教育等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做足 “生物多样性 + 文创艺术”“生物多样性 + 旅游研学” 文章,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实现生态与教育协同发展。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