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协奏——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土地协商空间规划
Natural Symphony: Land Negotiation and Spatial Planning of Tongariro National Park

主创设计:孟宪譞

设计成员:黄奕萌 龙菡滢 李航宇

指导老师:吴军 张俊霞 吴军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8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地域符号转译

1
热度:6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自然协奏——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土地协商空间规划

院校名称: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吴军 张俊霞 吴军

主创姓名:孟宪譞

成员姓名:黄奕萌 龙菡滢 李航宇

设计时间:2025-08-20

项目地点: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

项目规模:796 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地域符号转译

▲种族分析▲地形分析▲区位分析▲历史脉络分析▲设计说明▲问题分析▲共生理念构建▲研究方法▲核心问题分析

本项目聚焦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该地兼具世界遗产地与毛利人圣地双重属性。针对政府收取露营费引发的自然商品化与原住民生态价值观矛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MSPA),识别自然与种族和谐共生区域,平衡生态保护、原住民习俗传承与现代发展需求。
设计围绕生态、权益、经济交织难题,构建多维度协调方案。通过种族、地形、区位、历史脉络等多元分析,展现公园复杂背景,推动不同群体协作,打造融合生态可持续、文化尊重与经济公平的合作管理模式,为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设计说明

本项目位于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这里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地,也是毛利人的圣地。当政府提议收取露营费引发大量抗议,暴露出将自然商品化与原住民生态价值观间的矛盾。
项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MSPA),在公园内识别出自然与种族和谐共生的协调区域。在这些区域中,生态保护、原住民传统习俗传承与现代发展需求得以平衡共存。本设计针对生态保护、原住民权益与经济发展相互交织的复杂管理难题,提出多维度协调发展方案。
项目致力于推动不同社会文化群体间的沟通协作,构建融合生态可持续性、文化尊重与经济公平的公园合作管理模式,为公园的未来发展提供平衡、包容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共生理念构建▲研究方法▲核心问题分析

本部分聚焦汤加里罗国家公园规划前期,直面 “人与自然、毛利人与政府、文明与资本” 三重矛盾。以问题挖掘为起点,梳理生态入侵、沟通缺失、自然商品化等核心冲突;构建共生理念,打破文明对立,探索协同路径;运用 MSPA 等分析方法,从生态格局到空间关系深度解析。通过可视化图表与场景化呈现,清晰展现矛盾脉络与研究逻辑,为后续规划奠定坚实基础,是平衡多元诉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置探索 。

▲总平面设计▲阶段展望▲策略构建▲剖面分析

本设计聚焦汤加里罗国家公园,以“自然协奏、多方共融”为理念,回应自然商品化与原住民生态观矛盾。运用生态基底识别、多维度分析技术,通过总平面规划划定生态修复、资源协同区域,构建生态走廊网络。
以“手拉手”视觉符号传递合作共治,阶段展望与策略构建明晰发展路径,涵盖生态监测、文化传承等多维举措。剖面分析融入微生物研究、毛利文化活化等内容,打造生态可持续、文化共尊重、发展有秩序的公园空间,为世界遗产地协同管理提供创新范式。

▲节点分析

本设计围绕汤加里罗国家公园独特价值,秉持“生态共融、文化传承、发展协同”理念,聚焦三类特色节点。运用生态基底分析、文化场景营造技术,通过 “指纹边缘自然”,借空间策略,激活边缘生态与文化交流;构建“毛利特色草药种植—售卖产业链”,融合加工平台、沿河售卖等功能,传承毛利传统并赋能经济;打造“毛利民族传统村落开放参观”场景,以烹饪棚、仓库等承载文化,促进多元群体互动。
从平面布局到产业链路、文化展示,多维度平衡生态保护、原住民权益与发展需求,用可感知、可参与的空间设计,推动自然与人文协同发展,为世界遗产地管理提供“活态传承 + 可持续发展”创新范式,让公园既是生态圣地,也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活力场域。

设计感悟

本项目聚焦汤加里罗国家公园自然商品化与原住民生态价值观的核心矛盾,以GIS和MSPA技术精准识别自然与种族共生区域,为生态保护、原住民权益与经济发展平衡提供科学支撑;同时突破单一管理思维,构建多方协作的合作管理模式,兼顾生态可持续、文化尊重与经济公平,对世界遗产地及原住民圣地管理具示范意义,方案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奖励。

设计亮点

本项目核心设计亮点在于:第一,创新融合GIS与MSPA技术,精准定位公园内自然与种族和谐共生区域,为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平衡提供科学量化依据,打破传统管理的经验主义局限;第二,跳出“非保护即开发”的单一思维,构建多方协作的合作管理模式,将原住民传统生态观与现代管理需求深度融合,既保障原住民文化权益,又实现生态可持续与经济合理发展,为世界遗产地及原住民圣地的复杂管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