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坊新造
Fac-community

主创设计:谢茗舜

设计成员:王悦宁 黄小容 潘欣洵

指导老师:张立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7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性空间营造 - 存量更新与微空间

2
热度:28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楼坊新造

院校名称: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张立

主创姓名:谢茗舜

成员姓名:王悦宁 黄小容 潘欣洵

设计时间:2025-08-01

项目地点:深圳市光明区楼村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性空间营造-存量更新与微空间

“生产进村”发展策略

为使社区生活与生产制造重新融合,以“楼下创业、楼上生活、前商后厂”空间改造策略实现传统居住与创新产业的结合;同时,低空经济(如物流无人机)、智慧服务(数字化管理)与循环社区(可持续生态)三大科技场景赋能楼村现代化发展。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生产进村,城村融合”为核心设计理念,旨在应对楼村旧村活力不足、空间利用效率低、产业更新滞后的现实问题,探索城中村在现代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再生路径。设计团队在深入研究楼村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梳理了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演变过程,明确未来村庄应引入的产业类型及其与原有居住肌理的融合方式,提出“产业嵌入式更新”策略。设计以麻石巷为主要发展轴线,通过空间界面重塑,优化街巷尺度和人居体验,同时保留村落原有的生活肌理。沿线布局集创新创业、智能服务与社区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探索“楼下创业、楼上生活、前商后厂”的混合型社区模式,实现住商产高度耦合。设计同步引入低空经济试验场景、社区智慧治理系统与资源循环利用机制,构建技术赋能下的未来村庄图景。通过弹性空间改造与多元经营模式激发居民主体性,增强社区内生动力,助力楼村从“城市洼地”跃升为具备持续创新力与文化凝聚力的“活力引擎”,为深圳城中村更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生产进村”空间设计

将麻石巷、古宗祠等文化落点与新型智慧产品商业结合,塑造楼村活力主轴;垂直耦合低空经济产业与社区居住,嵌入微型制造工坊,打造科技生产带;点状植入可持续生态空间,全域驱动数字化管理,形成立体多维的楼村产城融合基地。

设计感悟

本项目精准对标政府“低成本、高效益”城中村改造要求,摒弃大拆大建,以“微改造+科技赋能”为核心。通过精准植入产业与创新“垂直混合”模式,融合低空经济等智慧场景,以极低投入激活楼村内生动力,为光明科学城提供了城村融合、产业升级的可复制样板,效益显著,示范性强。

设计亮点

历史脉络与产业精准植入:基于对生产生活关系的历史性梳理,科学诊断问题,精准匹配并规划了适合楼村的产业类型及融合路径,确保产业植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垂直混合”社区模式创新:以麻石巷为活力轴线,创新性提出“楼下创业、楼上生活、前商后厂”的垂直空间混合利用模式,实现传统居住与创新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最大化激活空间价值。

未来科技场景赋能:超越传统空间改造,前瞻性地引入低空经济(如物流无人机)、智慧服务(数字化管理)与循环社区(可持续生态)三大科技场景,为村庄注入现代化发展动能,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村庄模型。

弹性空间与经营策略:设计不仅关注硬件改造,更配套提出灵活的弹性经营策略,确保空间能适应未来产业的变化与发展,提升项目的长期生命力和适应性。

专家评语

选题和思路新颖,但是设计内容深度不够,表达不清晰,版面设计可读性差。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