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域链合·低空经济下的智慧办公体
Smart Office under Airspace Integration and Low-altitude Economy

主创设计:黄紫薇 王艺卓

设计成员:刘洋祎

指导老师:赵丽萍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6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智慧工程与数字技术 - 智能设施

1
热度:4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空域链合·低空经济下的智慧办公体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赵丽萍

主创姓名:黄紫薇 王艺卓

成员姓名:刘洋祎

设计时间:2025-08-2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智慧工程与数字技术-智能设施

设计生成与概念逻辑

“破题”—— 从城市低空经济痛点(地面通勤拥堵、无人机物流无固定枢纽、应急响应滞后)切入,提出 “空域链合” 设计理念:将建筑从 “地面功能载体” 升级为 “低空经济枢纽”,通过 “低空需求→功能响应→形态生成” 的线性逻辑,让建筑主动承接无人机交通、城市服务等低空功能,而非被动适配,最终形成 “建筑与低空经济共生” 的新范式。​
理念亮点在于 “不脱离城市实际”:所有推导均基于真实城市痛点(如参考一线城市无人机物流 “最后 1 公里” 瓶颈),避免 “概念化设计”,确保理念有现实支撑。

设计说明

本项目旨在打造一座集高效办公与低空经济于一体的创新建筑,通过智慧化设计与功能融合,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无缝衔接,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建筑的核心设计理念在于将低空经济的便捷与高效融入日常办公生活中。设置了屋顶直升机停机坪,为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撤离提供保障,更为企业提供了高效、快速的物流通道。并将小型无人机中转功能无缝融入现代高层建筑中,创新地将外置无人机投放箱与多功能阳台相结合,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无人机物流运输快递、外卖及其他小型物品的便捷高效与安全。另外在裙楼中增加无人机充电桩和停机坪以供无人机的停靠和续航。设计注重提升办公环境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打造集办公、物流、休闲于一体的未来建筑典范。

空间设计与分层落地

“落地空间”—— 围绕 “低空运维层、城市功能层、智慧交互层” 三层结构,提出 “垂直分层、水平联动” 的空间理念:每一层空间都对应特定低空功能,同时通过连廊、数据线路实现跨层协同,避免 “低空功能与建筑功能割裂”。​
例如:低空运维层专注 “无人机充电 + 起降”,城市功能层通过连廊实现 “物资接驳 + 办公协同”,智慧交互层通过调度系统串联上下层,形成 “低空交通→建筑服务→城市需求” 的空间闭环。

智慧运维与技术支撑

“全周期智慧闭环” 让低空运维 “高效、低成本、可协同”:“技术落地”—— 提出 “感知 - 调度 - 执行 - 反馈” 的智慧运维理念:通过智能系统让无人机运维从 “人工干预” 升级为 “全自动闭环”,同时实现 “设备高效利用、数据全域共享、恶劣天气适配”,解决传统运维 “效率低、成本高、场景局限” 的问题。​
理念核心是 “技术为空间服务”:所有智慧模块(充电舱、调度系统)均嵌入建筑空间,而非 “外挂式添加”,确保技术与建筑的融合性。

价值分析与未来展望

“从建筑价值到城市生态”,让空域链合 “可复制、有长远意义”“价值升华”—— 提出 “建筑是城市低空生态节点” 的理念:设计不止于解决单个建筑的低空适配问题,更要为 “全域低空经济” 提供可复制的建筑样本,通过 “当下效益(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未来价值(生态联动、行业示范)”,让建筑成为推动城市低空经济发展的 “催化剂”。

设计感悟

1. 创新融合高效办公与低空经济,屋顶停机坪兼顾应急撤离与企业高效物流,外置无人机投放箱结合多功能阳台,实现物品智能运输,裙楼配套无人机设施,完善低空经济生态;2. 以智慧化设计提升办公舒适度与便捷性,打造“办公+物流+休闲”一体化建筑,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潮流,具备标杆性与创新性,值得奖励。

设计亮点

1、功能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边界:创新性将高效办公与低空经济无缝衔接,突破单一办公建筑属性,构建 “办公 + 物流 + 休闲” 一体化空间,实现工作与生活场景的高效联动,契合未来城市建筑多功能发展趋势。​
2、智慧化技术赋能,提升便捷性:外置无人机投放箱与多功能阳台结合,搭配智能化技术,实现快递、外卖等物品精准运输;裙楼配套无人机充电桩与停机坪,形成3、完整低空物流服务闭环,大幅提升日常办公生活效率。​
4、安全与效率双重保障:屋顶直升机停机坪兼具紧急撤离与企业高效物流功能,既为突发情况提供安全出口,又为企业打造快速运输通道,平衡安全需求与高效办公诉求。​
5、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树立行业标杆:以低空经济为核心设计切入点,将新兴业态融入高层建筑,为未来城市建筑功能创新提供可借鉴范例,具备极强的前瞻性与示范意义。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