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乐趣——儿童友好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文化景观设计
"One Meter of Joy" — 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a Child-Friendly Perspective

主创设计:任佳佳

设计成员:师萌

指导老师:侯娟 徐晓晨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6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
热度:3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一米乐趣——儿童友好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文化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侯娟 徐晓晨

主创姓名:任佳佳

成员姓名:师萌

设计时间:2025-05-05

项目地点:西安市长安区唐村

项目规模:28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儿童区景观设施主要策略、效果图

1.地面层:设童趣农田(1㎡种植格、迷你农具)、自然探索小径(昆虫观察盒、浅水戏水区 ),适配儿童动手与探索需求;
2.文化层:借古宅复原、村史馆、唐小夕图书馆,嵌入农耕民俗展陈(微型农具、节气互动墙 ),用儿童易懂的 “游戏化” 形式传递乡土文化;
3.体验层:农业工坊可参与作物初加工,自然实验室开展生态观测,露营地、农田课堂串联亲子研学,构建 “生产 + 教育 + 游玩” 闭环。

设计说明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里,我们总在思考:那些泥土里的芬芳、老树下的故事,不该只属于成年人的回忆。看着孩子们在乡村里奔跑时,眼神里藏着对自然的好奇,却鲜少能找到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地。
   每当看到村里的孩子追着风在田埂上奔跑,他们的眼睛亮得像盛着星光 —— 那是对墙角蚂蚁搬家的专注,是对枝头雀鸟欢唱的好奇,是对田垄间蹦跳蚂蚱的向往。可这份蓬勃的探索欲,常常找不到一处真正适配的天地:大人的菜园里竖着 “请勿踩踏” 的牌子,村口的晒谷场堆满农具,就连河边的石阶,高度也让孩子望而却步。他们只能远远看着长辈侍弄庄稼,在大人的叮嘱声里 “小心地滑”,那份对乡土的亲近渴望,总隔着一层无形的距离。
   于是,“一米村落”便在这份牵挂里慢慢生长。我们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视角望向田野:原来麦浪在他们眼里是会动的金色海洋,就连田埂上的小石子,都藏着奔跑时的快乐密码。
    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是景观的旁观者,而是踩着泥巴的小主人。他们可以用小手触摸刚抽芽的庄稼,在专为他们设计的小径上追逐蝴蝶。它让长安唐村的振兴之路,不仅有产业发展的 “硬度”,更有童年记忆的 “柔软”;不仅能承载成年人的乡愁,更能留住孩子们对乡土的热爱,我们相信,当童趣的笑声漫过稻田,当孩子们的脚印印在乡土里,这份带着温度的联结,会让长安唐村的振兴之路,走得更柔软,也更绵长。

▲平面图、前期分析

1.空间布局:“一米村落” 的场景构建
围绕 “农田体验、自然探索、文化传承”功能,串联10 大特色节点(亲子露营、农业工坊等 ),以慢行步道贯通全村。以儿童 “一米视线”“一米互动” 为设计基准,打造分层景观。
2.现状分析:问题与机遇并存
问题:乡村景观成人视角主导,儿童活动空间缺失;文化传承断层,儿童对乡土认知模糊;产业单一,年轻群体流失。
机遇:乡村自然生态、农耕文化资源丰富,契合 “儿童友好”“自然教育” 趋势;政策支持乡村振兴,为文化景观改造提供契机。
策略分析:多维度解决路径
空间策略:以 “一米尺度” 重构儿童活动空间,平衡 “儿童探索” 与 “乡村生产” 需求。

▲唐村文化景观主要策略、效果图

1.文化转译:乡土基因的童趣表达
摒弃生硬文化复刻,将乡村农耕、民俗、生态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互动场景:
2.农耕体验:1㎡种植格搭配 “生长周期漫画牌”,迷你灌溉装置让儿童模拟灌溉,理解农耕逻辑;
3.民俗活化:民俗广场以彩色石子拼贴剪纸纹样,配可触摸民俗道具(小竹笛、沙包 ),结合节气互动墙(内置应季民俗模型 ),让儿童 “触摸” 传统;
4.生态认知:感官植物区(分触感、气味植物 )、昆虫观察盒,用 “触摸 + 观察” 建立儿童与乡村生态的情感联结。
5.文化策略:用 “游戏化、体验化” 转译乡土文化,解决传承断层问题,让儿童成为文化 “传播者”;

▲鸟瞰图、唐村产业发展

产业融合:儿童友好驱动乡村振兴
1.构建 “儿童研学 + 乡村产业” 模式:
研学体系:开发 “农耕课堂、民俗手作、自然科考” 课程,联动农业工坊、村史馆、自然实验室,形成 “学 - 玩 - 创” 产业链;
经济赋能:儿童研学带动民宿(古宅露营 )、农产品初加工(农业工坊 )消费,激活乡村 “内生造血” 功能,同时吸引青年返乡参与运营,重塑乡村人才结构。
2.效果分析:预期价值实现
儿童成长:提供 “可触摸、可探索、可创造” 的乡村场景,培养自然认知、文化认同与动手能力;
乡村振兴:激活文化景观价值,带动产业升级、人才回流,让乡村既留住 “乡愁”,又焕发 “童趣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产业策略:以儿童研学为切入点,联动一二三产业,破解乡村产业单一困境,实现 “文化传承 + 经济振兴” 双目标。

设计感悟

当下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不仅要盘活乡村资源,又要关注儿童成长。在设计乡村景观时发现大部分都以成年人需求为主,但缺少对儿童的关注,希望被忽略的儿童景观被合理运用到整个长安唐村的设计中。我们从儿童的需求出发,于是我们打造了一米村落,以儿童一米高度看乡村,让儿童成为主人公,用童趣视角推动唐村振兴。

设计亮点

一、核心亮点:“一米尺度”的空间重构——让儿童成为景观的“主人”
   以儿童平均身高(1-1.4米)和活动半径为核心,打破传统成人视角的景观设计逻辑,在图纸中明确标注“儿童友好空间”的尺寸细节,让“一米”从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
1.“一米视野”景观层次 
   设计“矮境景观带”:沿步道两侧设置高度1米以内的乡土植物区(如矮化玉米、丛生狗尾草、低矮向日葵),搭配50-80cm高的木质观察台,孩子无需踮脚就能平视植物生长状态,甚至伸手触摸稻穗、棉桃;  
   增设“地景微缩场景”:在草坪或铺装区嵌入1:10比例的“微型乡村模型”(如迷你夯土房、小水车、微型田垄),孩子可蹲坐观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长辈耕种、灌溉,理解乡村生产场景。

2. “一米互动”设施设计 
   工具类:定制1米高的木质农具体验台(如迷你锄头、小竹篮、矮脚石磨),台面刻有“大豆→磨粉→做豆腐”“小麦→脱粒→磨面”等乡村生产流程插画,孩子可动手操作简易版农具,感受农耕文化;  
   休憩类:设计弧形矮木凳(高度40-50cm)、可攀爬的土坡小丘(坡度≤30°,高度≤1米),搭配可拼接的木质积木座椅(印着乡村动物图案),既满足休息需求,又能激发孩子的搭建乐趣。

二、文化亮点:“乡土基因”的童趣转化——让乡村文化“可玩可感”
  避免单纯“复刻乡村符号”,而是将乡村的农耕、民俗、自然生态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儿童能互动、能理解的景观语言,在图纸中体现“文化+游戏”的融合设计:
1.农耕主题互动区 
   图纸标注“童趣农田格子”:划分1m×1m的小型种植框,种植易生长、可触摸的作物(如草莓、小番茄、薄荷),每个种植框旁设木质名牌,用漫画形式标注作物名称、生长周期(如“草莓:春天结果,摸起来软软的”);  
   设计“灌溉游戏装置”:设置高度80cm的迷你水渠,搭配木质小水泵、竹筒浇水器,孩子可动手引水灌溉“童趣农田”,理解乡村灌溉原理。

2. 乡村民俗场景化设 
   打造“微型民俗广场”:在图纸中规划直径5米的圆形铺装区,地面用彩色石子拼贴乡村民俗图案(如剪纸纹样、皮影造型),周边设3个1米高的木质民俗展示架,分别展示迷你版乡村乐器(如小竹笛)、传统玩具(如风车、沙包),标注玩法说明(如“沙包:丢进对应格子得1分”);  
   设计“节气互动墙”:在步道旁设1.2米高的彩绘墙,按四季节气划分区域(如清明插柳、端午挂艾、中秋赏月),每个节气区域留空30cm×30cm的“互动窗”,内置可更换的民俗小道具(如清明的柳条枝模型、中秋的玉兔玩偶),孩子可伸手触摸、更换道具,感知乡村节气文化。

三、生态亮点:“自然探索”的安全化设计——让孩子“零距离”亲近乡村自然
  结合乡村自然生态优势,在图纸中规划低干预、高互动的自然探索空间,同时保障儿童安全,让“泥土芬芳”成为可体验的乐趣:
1. 乡土自然探索带  
   图纸标注“昆虫观察小径”:铺设宽度1.2米的碎石步道,两侧保留原生杂草(如狗尾草、蒲公英),设置5个高度60cm的透明昆虫观察盒(嵌入地面或矮墙),盒内放置乡村常见昆虫(如瓢虫、蟋蟀)的栖息地(枯木、苔藓),孩子可蹲坐观察,盒盖设透气孔且边缘圆润;  
   设计“浅水戏水区”:在景观水系旁划分10㎡的浅水区(水深≤30cm),池底铺防滑鹅卵石,周边用木质护栏(高度50cm)围合,放置迷你竹筏(儿童可推动)、捞鱼网(网眼≥3cm,避免误伤小鱼),标注“家长陪同区”(设置1.2米高的休息长椅,视线可覆盖戏水区)。

2.“可触摸”的生态景观  
   规划“感官植物区”:种植不同触感、气味的乡土植物(如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带香味的薄荷、叶片光滑的芋头),每个植物区设“触摸提示牌”(如“薄荷:摸一摸,闻闻香味”“芋头叶:小心,边缘有点硬”),提示牌高度70cm,字体加粗且配卡通植物插画;  
   设计“落叶游戏区”:在乔木下(如老槐树、朴树)规划5㎡的软质地面(铺设腐殖土或橡胶颗粒),标注“落叶收集区”,放置1米高的木质收纳箱(用于收集落叶)和迷你耙子、竹筐,孩子可动手收集落叶、堆积“落叶小山”,感受乡村四季的自然变化。

 四、安全与教育亮点:“隐形守护”与“趣味科普”的融合
在图纸中通过细节设计平衡“趣味性”与“安全性”,同时融入轻量型乡村知识科普,让景观成为“无声的课堂”:
1. 全场景安全设计  
   材质标注:所有儿童可接触的设施(如木质家具、金属栏杆)均标注“圆角处理”“无尖锐边缘”,地面铺装优先选用防滑橡胶颗粒、鹅卵石(缝隙≤1cm,避免卡脚),植物选择无刺、无毒品种(如排除玫瑰、夹竹桃);  
   视线设计:图纸标注“家长监护视角线”,确保休憩区、游戏区等核心区域无视觉遮挡(如树木间距≥2米、设施高度不超过1.2米),家长在休息区可清晰观察孩子活动。

2.“游戏化”科普植入  
   设计“乡村知识打卡点”:在景观节点(如童趣农田、民俗广场)设置6个高度80cm的卡通打卡牌,每个打卡牌印一个乡村知识小问题(如“水稻成熟后是什么颜色?A.绿色 B.黄色”),背面设答案和简易科普(如“水稻成熟后会变黄,收割后能做成米饭”);  
   规划“自然手作区”:在图纸中预留10㎡的开放式空间,设置1米高的木质操作台,标注“可开展的手作活动”(如用玉米叶编小篮子、用泥土捏小动物),旁边设工具收纳柜(内置安全剪刀、无毒黏土),墙面挂手作步骤示意图(图文结合,适合儿童理解)。

 五、情感亮点:“祖孙共乐”的互动空间——让乡村振兴连接“童年与乡愁”
  在图纸中预留“跨代互动”场景,让儿童的“一米乐趣”与成年人的“乡村回忆”产生联结,体现乡村振兴的“温度”:
  设计“祖孙协作农田”:划分2m×1m的种植区,一侧设儿童操作的迷你工具(小铲子、小水壶),另一侧设成人辅助的常规工具(稍高的浇水桶、松土耙),种植框旁设“记忆留言板”(木质,高度1.5米),家长可写下自己童年的乡村种植故事,孩子可画图记录作物生长,形成“祖孙共同的乡土记忆”;  
  规划“共享游戏广场”:在图纸中标注直径8米的圆形区域,地面画乡村传统游戏格子(如跳房子、丢沙包),周边设可调节高度的座椅(儿童可坐矮凳,成人可坐高椅),标注“可开展的跨代游戏”(如祖孙一起玩“踢毽子”“滚铁环”),让儿童的“新乐趣”与成人的“旧回忆”在景观中相遇。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