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刘绍卿
设计成员:王正午 张颖欣 车宇涵
指导老师:郭振 高伟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5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0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智水携清风,生态创新程
院校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深圳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指导老师:郭振 高伟
主创姓名:刘绍卿
成员姓名:王正午 张颖欣 车宇涵
设计时间:2025-07-15
项目地点: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
项目规模:15.7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前期分析与平面规划
版面一主要围绕前期背景分析。东莞水乡TOD滨水公园规划,始于全面前期分析。场地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具备水乡生态基底与TOD开发潜力,但存在生态系统待修复、交通衔接不足、文化特色未彰显等问题。通过气候分析,明晰降水、温度等对水岸设计的影响;现状调研梳理场地资源与短板,如生态本底、交通网络、文化遗存。结合上位规划,明确TOD导向下的生态、交通、产业协同目标。前期分析为后续设计锚定方向,旨在以生态修复为基,整合交通与文化资源,构建集生态保育、休闲体验、产业联动于一体的滨水空间,助力东莞水乡打造生态智慧新城典范。
设计说明
▲设计思路与概念构建
版面二主要围绕设计思路分析。本设计以“智水携清风,生态创新程”为主题,聚焦东莞水乡TOD滨水区域规划。理论基础源于“碧道”理念,将江、河、湖及岸带视为载体,构建生态、安全、文化等多维融合的复合廊道。通过分析场地现状,发现存在水岸生态退化、交通联系不足、文化体验缺失等问题。由此提出“承接、延续、连接、渗透、重塑”策略,旨在以韧性系统提升水安全,以生态修复延续自然生命,以 TOD 交通构建互联网络,以滨水生活渗透地域文化,以多元空间重塑场地活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共融的滨水空间、活力小镇与生态城市。
▲设计策略与场景落地
版面三主要是分区策略分析。围绕“智水携清风,生态创新程”目标,设计策略从多维度推进。“承接”以韧性水岸应对水患,通过生态驳岸、台地防洪等,平衡亲水与安全需求;“延续”依托生态修复,构建湿地、生境系统等,延续自然生态脉络;“连接”借 TOD 交通、滨水步道,打通区域联系,实现绿道与城市网络融合;“渗透”融入地域文化,打造特色空间、文化活动节点,让滨水生活承载本土记忆;“重塑”以多元空间,适配不同人群需求,激活场地活力。各策略协同,旨在构建生态稳固、功能复合、文化彰显的滨水生态体系,赋能东莞水乡可持续发展。
▲驳岸专项与游线设计
版面四主要围绕专项策略分析。驳岸设计是滨水空间的重要环节,本方案针对东莞水乡TOD滨水公园,打造多样化驳岸形式。观景平台驳岸,利用硬质材料塑造规整形态,搭配景观小品,提供亲水观景与休憩空间;湿地驳岸,以生态手法营造自然生境,促进雨水净化与生物栖息;自然草坡驳岸,借本土植被实现生态过渡,兼具景观与防护功能;亲水广场驳岸,通过阶梯式设计,增强市民亲水互动;硬质驳岸,满足特定水利需求,保障岸线稳定。同时,规划多元游线,串联水陆交通,融合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构建连贯且富有活力的滨水慢行系统,激活水岸空间价值。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