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厂涅槃———共生视角下的滨水景观
Shipyard Phoenix: A Symbiotic Waterfront Landscape

主创设计:韩子豪

设计成员:郭俊豪 郭楠楠

指导老师:杨书简 李友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5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工业遗产再生

1
热度:51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船厂涅槃———共生视角下的滨水景观

院校名称:长春建筑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杨书简 李友

主创姓名:韩子豪

成员姓名:郭俊豪 郭楠楠

设计时间:2025-03-03

项目地点:中国-辽宁省-营口市

项目规模:2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工业遗产再生

场地前期分析

项目位于辽宁营口大辽河西段船厂片区,是滨海与城市交汇的重要节点。场地气候属温带季风型,风速强劲、气温年差显著,夏季热能累积易形成热岛,冬季则受寒潮影响明显,环境条件复杂。周边人群以渔业与工业背景居民为主,兼具休闲与文化体验需求。现状中虽保留船坞、塔吊、厂房等工业遗迹,但岸线破碎、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结合上位规划的滨水生态修复与文旅导向,场地的历史沿革与工业记忆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船厂涅槃”为主线,依托大辽河西段整治区域,探索工业遗迹生态修复与公共空间融合的滨水景观路径。设计围绕“舷-坞-岸”三重空间展开,转译工业记忆、重构生态结构、激活社会功能,营造文化复愈、生态疗愈、产景共生的公共场所。“舷”更新船厂记忆,“坞”修复生态基底,“岸”塑造弹性界面,实现水陆互动与公众参与。通过“污染阻断一结构再生一社区共建一记忆复兴”四大策略,项目构建出多维共生、韧性生长的滨水复兴模型,回应城市未来的生态与文化诉求。

场地平面图设计构思及生态策略设计

总体格局以“一轴两环”为核心,形成工业脉动轴与共生智慧环的复合结构,串联起滨水与遗址空间。设计提出“舷厂新生、生态共织、文潮引力”三大亮点,塑造兼具记忆复兴与生态更新的场景。场地被划分为滩涂探索、舷台栈道、潮创港湾、亲子活动与绿脉再生五大区域,以分级道路体系组织人流与功能。植物配置选取耐风、耐盐碱、固土品种,如柽柳、沙棘与碱蓬,深度重构土壤与群落系统,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的共生平衡。

场地鸟瞰图设计构思及社会策略设计

设计通过集装箱组合空间激活社区细胞,构建多样化的共享网络。集装箱商业街区在昼夜间展现不同氛围,工匠孵化舱以VR与非遗结合,赋予传统造船技艺新的生命力。船坞被改造为创生市集,融合茶饮、染艺、科普、绿植等功能,让生态修复成果与市民共享。船坞互动乐园面向不同年龄层,结合原创IP“舷宝”营造亲和的体验场景。整体鸟瞰呈现出生态修复与社会共建交织的图景,社区在参与中重塑活力,工业遗产在再生中焕发新生。

场地弹性策略以及时空策略

场地依托大辽河潮差特征,形成随水位变化的动态滨水景观。湿地与驳岸结合,塑造弹性界面;潮汐能看台由旧船用绞盘改造,兼具观演与发电功能,日供电可达120kWh,赋予场地昼夜不同的活力体验。时空策略以遗迹为媒介,塔吊改造为多层次的能量捕获廊道,光伏踏板与风机共同供能照明;船板被再利用为记忆钢骨装置,镌刻年代刻度并投影造船场景;历史建筑则修旧如旧,围合为空间院落。通过生态韧性与文化记忆的双向复兴,营造出水陆共生、时空交织的滨水场所。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营口大辽河船厂为载体,探索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再生的融合路径。通过“舷—坞—岸”空间重构与“四大策略”,实现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公共共享的统一。项目不仅恢复滨水生态活力,更赋予船厂记忆新的社会价值,兼具创新性与示范意义,值得奖励。

设计亮点

策略一:污染土壤—修复生命 生态共生
营口大辽河沿岸长期受到工业遗留污染与盐碱土壤侵蚀。设计通过选用本地适宜的 抗风、耐盐碱、固土植物群落,如柽柳、芦苇、碱蓬等,重建场地植物基底,逐步实现土壤稳定化与自我修复。该策略不仅改善了滨水生态环境,还为鸟类、昆虫等物种提供了多样化栖息地,推动场地由“受损工业遗迹”向“生命复苏绿洲”转变。

策略二:使用需求—社区细胞 社会共生
设计以“社区细胞”为概念,将 集装箱组合为空间载体,引入工匠孵化舱(非遗造船VR工坊)、船坞创生市集(生态修复展销)、儿童互动乐园与土壤实验室等公共设施。这些装置不仅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也激活社区互动与学习氛围,使场地成为 产业、文化与生活共融的共享社区。

策略三:工业骨架—潮汐岸线  弹性共生
依托大辽河2.8米潮差特征,设计以工业遗构重塑韧性岸线。通过 潮汐能看台 与生态驳岸的设计,游客可直观感受水位变化,体验河流动态。同时在看台底部植入潮汐发电机,实现日均120kWh的绿色能源生产,使工业遗产转化为 能源、景观与生态三重功能并存的共生载体。

策略四:历史基因—未来载体 时空共生
以“记忆复兴”为核心,设计保留并改造船厂标志性元素:塔吊与船台被转化为 下沉式景观与观光步道;废旧船板被切割为 年代刻度钢骨,结合数字投影展示造船场景;历史建筑则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并融入展览功能。这些介质共同构建了一条 穿越时空的船厂叙事线索,让公众在游览中感受城市工业记忆的延续与再生。

专家评语

本方案通过“舷-坞-岸”三重空间的有序转译,将工业记忆、生态修复与社会功能精巧融合。四大策略系统性强,构建了多维共生、韧性生长的滨水复兴模型,为工业遗迹更新提供了兼具文化深度与生态智慧的优秀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