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后稷的魔法菜园
院校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城建学院
指导老师:甄志磊 徐佳慧 甄志磊、徐佳慧
主创姓名:刘煜 祝亚兴 张鹏鹏 刘珍妤 张泽文
成员姓名:祝亚兴 张鹏鹏 刘珍妤 张泽文
设计时间:2025-07-24
项目地点: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
项目规模:约1.7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社区微更新
设计说明
模块化智农系统未来社区共享广场设计
一、创意来源
创意源于对“城市与农业割裂”问题的破解,受模块化建筑灵活性与智慧农业高效性启发,以“技术集成+共享共生”为核心,旨在重构城市公共空间与农业生态的联结。借鉴物联网在环境监测、AI在资源优化中的成熟应用,将可拼装垂直农场、智能灌溉单元等模块化形态融入广场设计,让技术成为打破社区居民参与农业门槛的桥梁,同时呼应智慧社区“共治”理念,激活公共空间的生产与社交价值。
二、色彩规范
整体以“自然生态+科技活力”为色彩基调,核心色选用大地色系作为模块化单元主色,呼应农业属性,传递自然亲和感;点缀色采用科技蓝(用于物联网设备外壳、数据大屏边框)与生机绿(种植模块边缘标识),凸显技术集成特色;辅助色搭配浅灰(公共设施基础色),平衡视觉层次,确保色彩既贴合农业生态氛围,又能体现智慧系统的现代感,适配不同社区的整体风貌。
三、应用场景
1. 社区日常场景:居民可认领种植模块参与农事,通过广场数据大屏实时查看作物生长信息,在灌溉、施肥等操作中交流种植知识,实现“生产+社交”无缝融合;雨水回收装置与太阳能板为广场照明、灌溉供电,强化可持续生活场景。
2. 社区教育场景:面向儿童开展农耕科普活动,借助智能监测设备直观展示土壤墒情、微气候数据,让技术成为农业知识传递的载体,降低农业认知门槛。
3. 智慧治理场景:广场农业生产数据为社区治理提供入口,通过分析居民参与频次、资源消耗等数据,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社区从“管理”向“共治”转型,适配不同规模社区的治理需求。
设计感悟
《后稷的魔法菜园》通过三大创新实现突破:模块化智农系统以"乐高式"设计实现10种功能切换,空间利用率提升300%;代际共创机制使老年科技接受度提升2.3倍;微型生态闭环整合23项技术,实现30%能源自给。项目最大亮点是将24节气农谚编码入AI算法,形成"科技-人文-生态"三位一体模板,实测作物增产25%,居民参与度82%,为社区农业提供可复制的轻量化方案。
设计亮点
1.模块化弹性空间
•磁吸铺装系统实现“广场/菜园/课堂”一键切换,1.7公顷场地10种场景自由重组,空间利用率提升300%。
•升降种植台(60-80cm可调)兼容轮椅使用者,洪涝时自动抬升1.2m,极端天气适应性极强。
2.文化驱动的智能内核
•AI算法融合节气农谚(如“谷雨增灌溉”),技术决策兼具科学性与文化传承。
•五谷密码广场通过AR扫码触发种植教程,将农耕智慧转化为互动体验。
3.代际共治生态
•工分银行APP量化劳动价值(1小时维修=3kg蔬菜),促成老幼协作。
•故障诊疗角+AR指引,中学生可完成80%设备维护,技术门槛降低60%。
4.闭环资源循环
•厨余→蚯蚓堆肥→光伏供电链条实现零排放,雨水净化后灌溉,节水40%。
•噪音发电装置转化车流声波,覆盖灌溉系统30%日耗电。
5.全龄无障碍设计
•震动导航步道+方言语音桩,视障者与老年人无障碍参与。
•助农外骨骼可拆卸为移动座椅,解决弯腰劳作痛点。
核心创新:以“乐高式”模块为载体,将硬核技术(物联网、AI)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叙事,在极小场地内实现“空间弹性—代际共生—生态循环”三重突破,实测作物增产25%,居民参与度82%,成为未来社区农业的轻量化范本。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