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陈译
设计成员:邓高瑞 张文博 李梦婷
指导老师:方程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5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工业遗产再生
1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首钢心灵充电桩——基于工业记忆疗愈的北京首钢二高炉改造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方程
主创姓名:陈译
成员姓名:邓高瑞 张文博 李梦婷
设计时间:2025-03-18
项目地点:北京
项目规模:18270 ㎡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工业遗产再生
▲项目概述、前期分析
在当代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都市人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困扰。与那些追求商业效益的改造项目不同,本次首钢二高炉改造致力于打造一个纯粹的身心灵疗愈空间。
我们深知,现代人需要的不是另一个令人疲惫的消费场所而是一个能够真正抚慰心灵的公益性空间。首钢二高炉的钢铁骨架如同时光凝固的铠甲,保留着工业时代的硬朗轮廓;而本次改造将在这副钢铁躯壳内,植入一颗柔软而跃动的"心灵心脏"。这里不会有喧嚣的商业店铺和诱导消费的设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让身心灵得以沉淀的疗愈空间。当人们穿过粗犷的铆接钢板与锈蚀管道,将邂逅一个由声光水雾编织的疗愈之境——这种非商业化的改造理念,正是对当代都市人精神需求的真诚回应。
设计说明
▲设计策略分析
工业元素疗愈转化:热风炉改造为声波共鸣舱,借颂钵原理以低频声波调节情绪;料车轨道重构为“压力转化滑道 ”,将工业噪音转化为舒缓ASMR疗愈白噪音,实现遗产功能创新复用。
标志性形态创新:高炉本体叠加镜像钢架形成沙漏形态,象征时光流逝与压力释放;环形水幕既是视觉焦点,又以动态水流隐喻压力消解,赋予工业建筑新情感意象。
价值闭环构建:以“空间更新——情感疗愈——产业赋能 ”为核心,通过疗愈功能活化遗产并反向赋能周边产业,与周围首钢改造的商业建筑功能互补,形成“遗产保护——功能创新——产业升级 ”生态链,提供城市更新新范式。
多感官体验设计:融合声光水雾打造“情绪共振场”,以沙漏水流声、 ASMR音源与声波共鸣舱声学设计,构建多维度沉浸式疗愈空间,满足都市人群精神需求。
▲设计内容分析与效果图
以“工业记忆疗愈”为核心理念的首钢第二高炉改造,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维度的精心设计,将工业遗产转化为触达心灵的情感容器,让每一种感官体验都成为情绪释放与精神疗愈的通道。改造后的高炉外观以 “镜像沙漏”为核心符号 —— 厚重的原有高炉本体与轻盈的镜像钢架形成强烈的刚柔对比。听觉设计以 “工业白噪音” 为核心,将原始工业声响重构为抚慰心灵的声波密码。改造后的料车轨道化身 “压力转化滑道”,曾经尖锐的物料坠落声被处理为低频舒缓的ASMR音源;触觉上热风炉的余热回收系统为空间注入了隐形的触觉关怀:地暖让脚底始终保持舒适的温度,与水幕附近的空气带着湿润的微凉,触碰皮肤时如轻吻般柔和,与金属管道的凉感形成层次,让触觉在冷暖交替中感知安全感。嗅觉设计以 “记忆唤醒” 为逻辑,将工业空间的原始气息与自然香氛融合。保留的钢铁构件散发着淡淡的金属锈蚀味,混合着热风炉余热带来的干燥气息,这是独属于工业时代的嗅觉记忆,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与亲近。
▲剖面图、爆炸图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该方案具有创新性,通过“镜像沙漏、声波共鸣舱等极”的空间手法,实现了工业元素与疗愈功能的转译,展现出较为扎实的专业能力。
该设计对首钢园第二高炉进行改造,提出使用“硬工业+软情感”模式,对工业文化认同、场所功能再塑、周边产业转型以及现代情感疗愈多种价值进行整合,具有一定创新性。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