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蓝脉承源耕心润邑——基于水脉修复政策下的“人水共生”滨水公园
院校名称:湖北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张建萍
主创姓名:郭镜熙
成员姓名:杨中瑞
设计时间:2025-04-08
项目地点:湖北省恩施市龙洞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设计说明
项目紧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以“水脉修护”为基、“人水共生”为核,打造生态修复与人文浸润共融的城市滨水新范式。设计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的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生态驳岸重构、活水循环系统等技术修复蓝脉基底;同步植入亲水步道、文化景墙、社区共享水榭等场景,让“护水”从工程转化为市民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体验。既修复河流生态韧性,又以“水”为媒串联社区情感,实现“水润城、人护水”的双向奔赴,为新时代滨水空间“生态+人文”协同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设计感悟
1、政策响应精准,生态效益突出。
2、技术创新融合,模式突破传统。区别于单一工程化治水,首创“生态修复+文化赋能”双轨路径
3、民生温度显著,社会价值深远。将“人水距离”缩短至“触手可及”,推动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切实提升社区凝聚力与生态获得感。
设计亮点
1.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构建韧性水脉系统
突破传统硬质护岸的单一工程模式,采用“生态驳岸+活水循环”双核心技术方案,系统性提升水体生态韧性。
2. 文化传承与生态融合:打造可感知的历史场景
将地域治水文化从文献记载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景观语言,构建“历史-生态”交织的文化长廊。
3. 社区参与式设计:构建“人水共荣”的生活场景
打破“景观仅供观赏”的传统思维,通过“参与-共享-共护”机制,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
4. 可复制的“生态-人文”协同模式
项目提炼“水脉修复+文化赋能+社区参与”的通用框架,为同类滨水空间提供“技术+运营”双维度参考模板。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