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悠传,智启新章——义门巷历史街区焕新记
The time sequence is long, and a new chapter of wisdom is opened --a new record of Yimen Lane Historical District

主创设计:胡家华

设计成员:赖文轩 刘婧怡

指导老师:黄英 、罗譞、张绿水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4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
热度:37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时序悠传,智启新章——义门巷历史街区焕新记

院校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黄英 、罗譞、张绿水

主创姓名:胡家华

成员姓名:赖文轩 刘婧怡

设计时间:2025-06-08

项目地点: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施坊陈家,

项目规模:5.1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历史沿革及现状问题

曾经因“义门陈”而声名远播的施坊陈家义门巷,承载着宗族聚居、耕读传家的历史记忆。随着社会变迁与人口外流,街区逐渐衰落,古民居破败,祠堂功能弱化,文化氛围日渐稀薄,原本兴盛的宗族生活图景已沦为记忆中的片段,空间利用与文化价值陷入沉寂。基于“传承发展,与古为新”的理念,本次设计旨在通过历史建筑修缮与文化格局延续,结合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手段,重塑义门陈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场所活力,提出“文化传承、科技赋能、活力重塑”的策略,以实现历史街区的再生与未来共生。

设计说明

抚州市义门巷历史街区位于抚州市临川区施坊陈家,古时宋仁宗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公元1062 年将义门陈氏分为291个庄并迁往全国各地。施坊陈家,便是其中一支。由于历史变迁,设计基底义门陈文化衰弱,人员外流,逐渐破败。设计范围北起施坊陈家义门巷门口牌坊,南至高新思路,设计范围约为5公顷。本次设计方案本着“传承发展,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对现状保留历史建筑的修缮以及采用现代科技方法重塑该历史街区的盛况并让游客了解当地历史,结合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依据场地现状构建“家传启瑞——家风润德——耕学并序——邻里和熙——家法立序”的故事线,进而打造以历史街区再现为基底,传承文化为需求的历史街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传承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兴义门陈精神,具有互动体验、休闲游览功能的综合历史街区,以达到科技和历史美美与共,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详版)


抚州市义门巷历史街区位于临川区施坊陈家,源自宋仁宗1062年义门陈氏分庄迁徙,其中一支留居于此。随历史变迁,义门陈文化式微、人口外流,街区逐渐破败。设计范围北起义门巷牌坊、南至高新思路,约5公顷。本次设计秉持“传承发展,与古为新”的理念,通过历史建筑修缮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VR、AR构建“家传启瑞一家风润德一耕学并序一邻里和熙一家法立序”的故事线,再现街区盛况,传承义门陈精神。项目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科技元素,旨在打造兼具互动体验、休闲游览与文化教育的综合性历史街区,实现历史与科技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愿景。(简版)

▲遗留建筑及场地分析

在历史文化不断衰退与人口外流的背景下,施坊陈家义门巷街区内部的古民居与祠堂建筑逐渐破败,街巷肌理被侵蚀,宗族生活与文化氛围难以延续,街区空间利用率低,整体环境缺乏活力。

▲设计策略

由于缺乏系统性保护与更新,义门巷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传统生活空间与当代功能脱节,旅游承载力不足,导致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难以释放。为此,提出“家法立序-邻里融乐-耕学并序-家风润德-家法启睿”,通过完善社区配套、植入文创商业、策划节庆活动,并以数字化互动手段提升展示方式,逐步重构街区的生活功能与文化体验,使其成为承载居民日常、展示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参与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实现可持续的运营与发展。

▲重点阐述

从文化—空间—科技—生态—活动五个维度出发,立足义门陈深厚的宗族文化底蕴,致力于在保护与延续的基础上重构街区活力。设计通过对古祠堂、历史民居及传统街巷格局的“修旧如旧”式修缮,重现孝廉广场与风情长廊等文化节点,展现耕读传家的精神内涵。同时,方案注重街区的功能更新与复合利用,植入邻里中心、文创工坊与休闲商业,完善社区配套,增强日常使用价值。借助VR、AR等数字化手段,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使传统记忆得以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激活。

设计感悟

作为曾经承载宗族聚居与耕读传家的施坊陈家义门巷,在社会转型与人口外流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文化生命力,人、历史与空间的脱节使街区陷入衰败与沉寂。设计创新性地以“传承发展,与古为新”为指引,体现时代语境下的社会活力,彰显地方人文精神与文化自信。

设计亮点

面对义门巷人、历史与空间失衡的矛盾,本方案以“传承发展,与古为新”为总纲,结合文化地域性格与遗产诠释的方法,系统梳理街区的历史—空间—社会价值。在保留祠堂、明清民居与传统街巷肌理的前提下,提出“文化修复”“活力更新”两大主题:其一,文化修修——实施“修旧如旧”的古建修缮与街巷格局复原,构建数字族谱与“数字祠堂”,设置AR孝廉礼序线路与沉浸式故事长廊,复现耕读与宗族礼仪场景,重塑集体记忆;其二,活力更新——以邻里中心—文创工坊—学耕课程为载体,引入非遗蔑编/雕刻活化、社区共治工坊与节庆策划。通过“文化—科技—社区”三向驱动,实现历史风貌可感、公共空间可用与运营机制可持续,达成文化精神重唤、街区经济激活与生态品质提升的复合式更新。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