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张家文
设计成员:贺子航
指导老师:王涛 武慧兰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4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性空间营造 - 社区景观与全龄共享
0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容岁之境 —— 东羊庄新村改造
院校名称: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涛 武慧兰
主创姓名:张家文
成员姓名:贺子航
设计时间:2025-04-01
项目地点:北京市房山区东羊庄新村
项目规模:3.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性空间营造-社区景观与全龄共享
现状分析图1
本项目以“全龄友好·代际共融”为核心理念,构建“一轴三核”功能格局。南北景观主轴串联无障碍步道,贯通入口形象区与中央景观,保障全时通行安全。三大核心区精准适配需求:乐龄康体核设置忘年广场、爷青回赛场及家传驿站;代际互动核打造“晴话间”多功能廊架,整合便民市集与社交休憩;生态人文核以菜园和林间步道实现低维护园艺疗愈。设计采用全域人车分流,内外人员分流;配置紧急呼叫桩及助力扶手。通过空间重构与人文关怀,重塑回迁社区的包容性与归属感。
设计说明
全园适老化设计
场地问题:场地目前存在人行流线和车行流线混杂、景观部分设计有限、大量车位空置无用、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且充电不便、运动设施老化及环境条件较差等问题。同时,场地没有进行合理布局及动线规划,未设置适龄或全龄活动空间,诸如老年人活动及小孩娱乐的空间。
设计亮点:
内外分区: “潮汐”多功能廊架设置在靠近主入口的西侧处,针对小区内居民较为私密的活动区设置在东侧,将驿站、种植园放置在外区,广场、康养站、林下空间、运动场等功能区放置在内区,实现功能的内外分区与空间的高效利用。
人车分流:各单元门口都设计临近的电动车充电桩,车位分布规划在场地边缘位置,实现人车分流,同时保留必要的消防通道和各个停车区的快速连接路。
现状分析图2
本项目以"生态延续与适老关怀"为核心理念,基于场地原生植被调研进行优化设计。保留原场地90%以上乔木及灌木群落,根据场地的日照以及季节气候的分析延续林荫空间与生态基底。适老化设计重点融入四季感官体验:春季搭配樱花、海棠营造活力氛围;夏季保留原有高大乔木遮荫,新增紫薇丰富色彩;秋季以银杏、红枫强化季相变化;冬季点缀茶梅、蜡梅延续景观生机。配置无刺无毒植物(如绣球、麦冬),结合芳香疗愈植物,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活动区采用缓坡草坪与无障碍园路,营造安全舒适的户外社交空间。
植物再设计
在方案推进过程中,对小区全域植物的种类构成、现存位置及生长特性开展了系统性调研。通过实地勘察与数据梳理,明确了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态势、光照适配性及生态功能,为植物搭配优化提供了精准依据。
基于调研成果与方案特色,优化工作着重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在原生植被保留基础上,对局部植被稀疏或季相单一区域进行补充配置;二是强化适老功能与植物特性的结合,在 “晴话间” 廊架周边优先选用枝下高≥2.2 米的无刺乔木,搭配芳香植物,既保障通行安全,又通过气味营造舒缓氛围;三是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成本,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此类树种适应性强、养护成本低,同时搭配自播能力较强的宿根花卉,减少后期补种频次,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实现了成本可控。
效果图部分清晰展现了植物搭配落实后的场地效果:全园林荫覆盖率较优化前有着明显提升,四季景观特征显著 —— 春季樱花海棠竞相绽放,夏季乔木浓荫与紫薇花色相映,秋季银杏红枫层林尽染,冬季茶梅蜡梅点缀其间;活动区周边植物搭配疏密有致,既为老年人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又通过植物的自然美感增强了场地亲和力,实现了生态、适老与经济价值的协同统一。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