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渌
Xunlu

主创设计:周玲椅

设计成员:杨占春 杨彦

指导老师:尚芊瑾 高夕钧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4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1
热度:53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浔渌

院校名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尚芊瑾 高夕钧

主创姓名:周玲椅

成员姓名:杨占春 杨彦

设计时间:2025-07-10

项目地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镇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前期分析

分析项目地理位置、文化历程、气候、SWOT、以及项目场地现状。以便更好的进行设计。

设计说明

滨水森林公园设计理念——「五感流韵·水润苍洱·共生之城」
以“水”的生命力、流动性与适应性为脉络,深度挖掘洱海与西洱河对于大理下关的独特意义,将水的特质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串联人、自然、文化与城市,结合五感花园体验,打造大理下关文化浸润的韧性生态枢纽与活力公共空间,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水的三重特质与地域融合

生命力:洱海之源,生命摇篮
水,作为生命之源,在洱海与西洱河的流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洱海,作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孕育了无数生命,滋养着周边的生态与人文。西洱河,作为洱海的重要支流,不仅为下关带来了丰沛的水源,更成为了连接洱海与城市的生命纽带。
在滨水森林公园中,通过动态水景如瀑布、溪流、喷泉等,模拟洱海与西洱河的自然流动,展现水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的能量。

流动性:文化长河,历史传承
西洱河的水流不息,如同大理下关的历史与文化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从古代的南诏国到现代的大理城,西洱河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以水流为线索,串联起公园内的文化场景与五感体验。比如,沿着水流设置文化长廊,展示大理下关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等;在溪流旁设置互动装置,让游客通过触摸、聆听等方式,感受水流的韵律与文化的流动。同时,结合五感花园的设计,让游客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上全方位体验大理下关的文化魅力。

适应性:多元空间,和谐共生
 洱海与西洱河的水域环境复杂多变,既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又要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水域生态的自我调节上,也体现在人类与水环境的和谐共生上。
在滨水森林公园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与人群需求,打造多元空间。比如,设置亲水平台、观景亭、休闲步道等,满足不同游客的休闲需求;同时,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采用生态驳岸、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强公园的生态韧性。此外,还可以结合大理下关的地域特色,设置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小品、雕塑等,让公园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水”的生命力为魂,以流动性为脉,以适应性为骨,通过五感花园的立体化表达,将大理下关的文化基因融入自然生态与城市肌理。让游客在滨水森林公园中,不仅能感受到水的魅力与力量,更能深刻体会到洱海与西洱河对于大理下关的独特意义,以及人与城市、自然、文化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

平面图及分析

展示平面图设计,整体上和谐流畅。

鸟瞰图及分析

效果图及分析

展示细节效果图。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水”的生命力、流动性与适应性为核心,深度融合洱海与西洱河的地域文化,通过五感花园体验打造韧性生态枢纽与活力公共空间。强化生态保护,促进人、自然与文化的共生。项目凸显大理下关的独特魅力,提升公众参与度,同时增强城市韧性,符合绿色、可持续设计理念。它为城市发展带来显著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

设计亮点

1. 五感沉浸式文化体验
以水流为脉络串联文化场景,设置互动装置与文化长廊,结合视觉(水生植物景观)、听觉(水流韵律)、触觉(亲水步道)、嗅觉(湿地花园芬芳)、味觉(果园)的多维体验,让地域文化可感可触。设计手法参考五感花园理念,强化文化浸润深度。

2. 动态水景与生态韧性融合
通过瀑布、溪流等活水系统模拟洱海自然流动,同时植入生态湿地与雨水花园,采用生态驳岸技术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既展现"水孕育生命"的核心特质,又提升公园的气候适应性(如雨季调蓄)。

  3. 文化流动的空间叙事
沿西洱河岸线布局"历史长卷"主题场景:从南诏文化地雕、白族民俗互动墙到现代城市剪影雕塑,以线性空间讲述下关变迁。

 通过"水三重特质"的空间转译,将生态功能、文化叙事与国际化表达熔铸一体,形成兼具韧性防护、文化传承与全民共享的滨水活力中枢。

专家评语

该方案立意高远,体系完整,将“水”的哲学特质与大理的地域文脉进行了极具诗意的融合。设计通过“五感体验”将宏大的文化叙事转化为细腻可感知的空间场景,生态策略与文化展示并重,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城市共生的智慧,是一个兼具国际视野与人文深度的优秀滨水公园设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