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衍纪——基于黏菌算法的高架空间再生
Bridge Evolutionary Era - High-rise Space Regeneration Based on Mucor Algorithm

主创设计:李雨桐

设计成员:吴昊臻 吴佩佩

指导老师:丁翔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3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0
热度:167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桥衍纪——基于黏菌算法的高架空间再生

院校名称: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丁翔

主创姓名:李雨桐

成员姓名:吴昊臻 吴佩佩

设计时间:2025-08-18

项目地点: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

项目规模:4.15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现状问题

曾经是新建的高架桥,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高架桥下的空间逐渐浪费,昔日的帮助城市快速发展已成为历史景象,随之而来的是高架桥下空间的浪费。如何唤起高架桥下空间的生机,让其更有效地服务于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如何重建周围居民与场地的关系,让场地重获生机?基于黏菌算法和模块化手段。重新唤醒高架桥下的空间。

设计说明

城市中的高架桥下空间常被视为“灰色地带”,本次的设计以生态智慧与黏菌算法逻辑为切入点,突破了传统消极利用模式,借鉴了黏菌仿生算法的高效路径规划能力,将自然的生长模式转化为空间组织策略,实现了高架结构与城市肌理的有机缝合。将桥下空间转化为与城市有机相连的“生态介面”。通过模块化系统植入商业、文化、休闲等复合功能,激活桥下空间的消极界面,打造了一处兼具生态韧性与社会活力的“城市黏合剂”。  以粘菌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寻优的特性为灵感,通过算法模拟人流、光照、通风等数据,生成动态的功能模块分布网络。商业模块沿主要人流路径聚集;观景模块与桥柱结构结合,软化硬质的界面;运动与艺术模块分散于次级节点,形成自然衍生的“空间菌落”。 本次设计将算法逻辑转化为空间的社会与生态价值,使得高架桥下从城市“裂隙”转变为多元共生的弹性化场所。模块化的系统不仅回应了市民的多样化的需求,更以自然智能为蓝本,为高密度城市的剩余空间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实现了“基础设施剩余空间”到“城市活力触媒”的转型。将基础设施的“剩余性”转化为“可能性”,为高密度城市中的消极空间的更新提供可复制范式,最终实现“桥下灰”到“生活彩”的蜕变。

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城市开发后,高架桥确确实实的帮助了城市的发展。运用黏菌算法分析场地,为此,唤起高架桥下的空间,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引入商业模块及公共空间,组合拼凑个性化空间。使其符合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重点阐述

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城市的其他空间需要被利用,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满足与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使得场地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焕发了生机。因此,通过黏菌算法以及模块化处理,购物模块,观景模块,艺术模块,餐饮模块,运动模块,学习模块。重新联系起人与场地之间的纽带,重新焕发场地的生机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市民的生活。

场景效果图

对高架桥下空间的浪费,提出了黏菌算法以及模块化手段,在尊重场地原有肌理的情况下,将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进行改造。相应的模块空间保证了的正常运作的同时重新焕发场地的生机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市民的生活。

设计感悟

以黏菌算法为创新驱动,将高架桥下消极空间转化为多功能、可持续的城市活力节点.  
1. 通过算法优化空间布局,结合低干预景观,提升生态韧性;  
2. 可变的模块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激发空间潜力;  
3. 促进小微商业与社区互动,重塑城市灰色地带价值。  
方案兼具前瞻性与落地性,为城市剩余空间更新提供了可推广的示范。

设计亮点

1. 仿生算法驱动设计——创新性运用黏菌算法模拟自然生长逻辑,优化高架桥下空间布局,使流线更高效、空间更有机,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  

2. 模块化灵活组合——采用可拆卸预制模块,实现商业、文化、休闲功能的自由拼装与动态调整,适应不同时段、不同人群需求,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3. 生态韧性介入——通过耐阴植被、雨水花园和微气候调节系统,软化硬质桥体结构,改善城市微环境,实现低维护、高可持续的生态效益。  

4. 灰色地带活化——将传统消极空间转化为24小时活力场域,购物,艺术展、运动社交等多元场景,激发经济潜力与社区认同感。  

5. 低成本高参与——轻量化介入降低改造成本,公众参与和空间自主更新。  

用自然智慧解决城市问题,让基础设施剩余空间成为“人人可享有的城市客厅”。

专家评语

该方案理念极具前沿性与创新性,巧妙将黏菌算法转化为空间组织逻辑,为高架桥下这类典型城市消极空间的更新提供了革命性的思路。模块化策略灵活务实,兼具生态韧性与社会活力,展现出高超的科技整合与空间转化能力,是一个具有强大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优秀设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