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李雨桐
设计成员:吴昊臻 吴佩佩
指导老师:丁翔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3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0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桥衍纪——基于黏菌算法的高架空间再生
院校名称: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丁翔
主创姓名:李雨桐
成员姓名:吴昊臻 吴佩佩
设计时间:2025-08-18
项目地点: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
项目规模:4.15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现状问题
曾经是新建的高架桥,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高架桥下的空间逐渐浪费,昔日的帮助城市快速发展已成为历史景象,随之而来的是高架桥下空间的浪费。如何唤起高架桥下空间的生机,让其更有效地服务于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如何重建周围居民与场地的关系,让场地重获生机?基于黏菌算法和模块化手段。重新唤醒高架桥下的空间。
设计说明
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城市开发后,高架桥确确实实的帮助了城市的发展。运用黏菌算法分析场地,为此,唤起高架桥下的空间,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引入商业模块及公共空间,组合拼凑个性化空间。使其符合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重点阐述
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城市的其他空间需要被利用,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满足与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使得场地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焕发了生机。因此,通过黏菌算法以及模块化处理,购物模块,观景模块,艺术模块,餐饮模块,运动模块,学习模块。重新联系起人与场地之间的纽带,重新焕发场地的生机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市民的生活。
场景效果图
对高架桥下空间的浪费,提出了黏菌算法以及模块化手段,在尊重场地原有肌理的情况下,将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进行改造。相应的模块空间保证了的正常运作的同时重新焕发场地的生机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市民的生活。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该方案理念极具前沿性与创新性,巧妙将黏菌算法转化为空间组织逻辑,为高架桥下这类典型城市消极空间的更新提供了革命性的思路。模块化策略灵活务实,兼具生态韧性与社会活力,展现出高超的科技整合与空间转化能力,是一个具有强大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优秀设计。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