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梢谧语 · 疗杉栖心-复合型功能景观视角下高校10分钟绿地疗愈圈构建
Whispers from the Treetops · Healing Haven: Constructing a 10-Minute Healing Green Space Radius on University Campuses from a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 Perspective​

主创设计:江婧

设计成员:宋梓琦 董可馨 时欣玮

指导老师:邱冰 张帆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3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健康与福祉景观 - 疗愈性景观

0
热度:4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林梢谧语 · 疗杉栖心-复合型功能景观视角下高校10分钟绿地疗愈圈构建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邱冰 张帆

主创姓名:江婧

成员姓名:宋梓琦 董可馨 时欣玮

设计时间:2025-08-01

项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项目规模:30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健康与福祉景观-疗愈性景观

鸟瞰图

最终设计方案及效果呈现

设计说明

围绕“复愈性环境理论”与“复合型功能景观”核心主题,针对教九楼及周边高密度教学区环境压力问题,以自然疗愈与多元
功能融合为导向,通过生态修复、心理干预与空间活化策略,打造一处兼具生态韧性、社交活力与情感疗愈的校园微景观网络,重
塑师生与自然的健康联结。由自然基底重构、生态修复、地形叙事等手法构建复愈性景观。
      同时,由于场地空间成本有限,采用复合型功能景观以及模块化设计,更加高效增加复愈性效益。例如,顶楼花园的多功能模
块座椅,方便重组与移动,场地可以拥有多中功能。模块设计有疗愈模块、共享模块以及运动模块等。
      本设计将绿地转化为“可呼吸的校园疗愈器”,探索当代校园景观从空间美化到身心健康维育的范式转型,构建校园复愈性景
观节点,为赋予网络的构建打下基础。

前期分析

详细介绍了为什么选择该地块及前期调研情况

平面图、设计思路、医学理论植入以及策略详情

详细介绍了设计思路、医疗理念植入、策略详情及最终设计方案

效果图、景观设施以及景观疗愈效果

详细展示了方案设计效果及实验人员VR参观后的实测数据对比,验证设计实验有效性、科学性。

设计感悟

本项目创新构建校园"垂直复愈景观系统",通过底层PRS减压路径联动屋顶冥想花园实现立体疗愈(实测降低焦虑23%),整合运动草坪、可食花园与雨水花园达成200%用地效能跃升,并运用再生材料轻量化种植及雨水循环技术削减35%运维成本。以3000㎡微场地重塑健康校园生态,为高密度城市校园更新提供可复制的韧性景观范式。

设计亮点

项目首创"垂直复愈景观系统",以自然疗愈引擎重构高密度校园生态:

复愈性环境实践——通过地形叙事引导心理减压流线,底层五感疗愈花园与屋顶冥想云庭形成立体疗愈网络,经实证降低师生焦虑指数23%;

复合功能革命——模块化设计实现"疗愈-共享-运动"三态切换(如多功能重组座椅),使运动草坪/可食花园/雨水花园叠加共生,用地效能提升200%;

生态韧性创新——轻量化再生基质与雨水循环系统,同步完成生态修复与35%运维降耗,使绿地转化为可呼吸的"校园疗愈器"。

专家评语

该方案以 “高校 10 分钟绿地疗愈圈” 为核心落点,紧扣 “林梢谧语・疗杉栖心” 主题,将复合型功能景观与疗愈需求深度结合,精准匹配高校师生学业压力缓解、社交互动等场景需求。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划分疗愈模块、共享模块、运动模块,10 分钟可达性规划贴合高校空间布局特点,有效降低师生使用门槛。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该作品以自然疗愈为引擎,空间节约为基础,从园林景观的角度重构校园生态、文化、景观和休憩空间系统,通过地形叙事引导心理减压流线、模块化三态切换设计、轻量化再生基质与雨水循环系统三个方面的场地复合性规划设计,构建出"垂直复愈景观系统",并取得良好的疗愈效果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