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湖如练,耕泽千年”基于社会生态记忆的丹阳练湖唤醒计划
'Silken Lake, Timeless Cultivation': Lianhu Revival Plan Based on Social Ecological Memory

主创设计:张玺妮

设计成员:陈家玉 殷钰恬

指导老师:曹加杰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3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遗产活化利用

0
热度:5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澄湖如练,耕泽千年”基于社会生态记忆的丹阳练湖唤醒计划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曹加杰

主创姓名:张玺妮

成员姓名:陈家玉 殷钰恬

设计时间:2025-08-25

项目地点:丹阳市

项目规模:32.8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遗产活化利用

总平面图、平面分析图、设计概念、设计主题

设计说明

练湖,曾是江南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自唐代起便以 “蓄水济运、调节灌溉” 的功能享誉江淮,是丹阳千年农耕文明与水脉文化的活载体。然时移世易,这座曾与太湖、巢湖齐名的 “江南四大水库” 之一,如今渐失往昔神采——水利遗迹湮没于杂芜,诗词中的湖光记忆在年轻一代中断层,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乡土物种渐稀,生态韧性与文化生命力双双趋弱,复兴迫在眉睫。
本项目以 “社会生态记忆” 为核心,构建双向唤醒路径。在文化维度,着力社会记忆的转译与融合:将水利、诗词等历史场景转译为现代景观,打造集文化展示与生活赋能于一体的空间,兼具居民日常休憩与文化体验的双重价值,让记忆从陈列走向生活。在生态维度,则深耕生态记忆的修复与建植:依循练湖古水系肌理,构建陂塘—梯田梯级净化系统,针对性建植本地动植物群落,让生态系统重拾自我修复的记忆基因。
项目旨在以 “记忆唤醒” 串联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既让练湖的碧水清波、千年故事重焕光彩,更推动其成为丹阳城市生态的绿肺、文化认同的锚点,引领城市迈入练湖时代,真正实现生态与文化共生,让 “澄湖如练” 的盛景从诗卷重回人间。

前期分析(区位分析、上位规划、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场地生态分析、问题总结)

鸟瞰图、设计策略

节点展示、节庆分析、剖透视图、植物分析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社会生态记忆为核心理念,针对性解决练湖文化记忆断层、生态韧性薄弱问题。既通过历史场景转译唤醒文化根脉,又以生态系统重构修复环境,实现文化与生态共生。其融合历史与现代、兼顾保护与赋能的思路,为同类文化遗址复兴与传承提供了可借鉴范式,具备设计价值。

设计亮点

1.“社会生态记忆”理论驱动: 首创性地将社会记忆(水利智慧、诗词文化)与生态记忆(历史生境)作为核心设计驱动力与修复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链接。
历史场景的景观转译: 巧妙将古代水利工程、诗词意境等文化遗产元素,创新性转译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现代景观空间与设施,实现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与沉浸式体验。
2.“陂塘—梯田”梯级净化系统: 借鉴传统生态智慧,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湿地净化系统,有效改善水质、滞洪蓄水,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奠定韧性生态基础。
3.本土化生物群落建植: 依据历史生态本底,科学筛选并建植本地特色动植物群落,重建稳定、多样的生态系统,提升生物栖息地质量与景观地域特色。
4.文化与生态功能复合共生: 打破传统单一功能分区,将文化展示、历史教育、生态科普、休闲游憩、社区生活等功能有机融合于同一空间,实现空间高效利用与多维价值叠加,赋能社区活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