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高逸飞
设计成员:杨雅涵 王柏岩 黎天宇
指导老师:刘媛 田永刚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3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生物网络构建
5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象途织网——生物网络拓扑下勐腊人象共生的生态修复设计
院校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刘媛 田永刚
主创姓名:高逸飞
成员姓名:杨雅涵 王柏岩 黎天宇
设计时间:2025-08-15
项目地点:云南省西双版纳 勐腊县
项目规模:6861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生物网络构建
勐腊县平面地图
聚焦勐腊人象共生难题,以生物网络拓扑为思路,构建“象途织网”生态修复体系。梳理人象冲突、栖息与经济区等关系,规划生态网络平衡发展与生存空间。以红棕色调地图呈现人象分布、冲突点,借“矛盾冲突”强化主题,从人象冲突、生境现状到修复方案层层递进,引入生物网络拓扑突破传统,为解决人象矛盾提供新范式,兼具生态与人文关怀 。
设计说明
问题分析图
本图以“人象共生”为核心,发现问题,基于亚洲象种群衰退数据,用生物网络拓扑思维构建“象途织网”生态修复体系。整合场地分析、历史沿革,规划生态网络平衡人象空间冲突。借生态廊道、植被恢复连通栖息地,配设施优化生存环境;设隔离、预警系统降冲突,用数据分析支撑方案。以数据图表直观呈现种群趋势与环境指标,按时间线串起人象关系演变与修复目标,融合地图、插画等多形式,逻辑清晰、兼具专业与视觉吸引力,助力理解生态修复理念 。
生态廊道构建效果图
以“生态廊道构建”为核心策略,围绕人象共生目标,打造生态廊道及配套空间,连通象栖息地、缓解人象冲突,营造和谐生态环境。规划植被区,选本土植物建复合群落;筑大象食堂、饮水点等,用生态材料,设防护设施;借监测维护保廊道功能。以地图、效果图等呈现布局与场景,从大策略细化到具体措施,借人象互动画面突出共生理念,增强感染力 。
解决策略模型图
以“人象共生”为核心,解决问题,促进碳循环,聚焦西双版纳人象冲突,用多维生态策略破解难题。借“多维生态廊道”连通生境、保障象迁徙,优化象栖息与人类空间;以生态修复恢复区域韧性,靠“雨林碳中和”循环生态价值。选本土植物、生态材料,设监测及缓冲带。用模块矩阵拆解设计,轴测图直观展示;以地图、插画串联四大策略,讲清逻辑。融入地域元素,棕褐色调传递生态温度,构建人象和谐可持续系统 。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