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RALink——乡村厂房的主动改造与空间重构
RURALink——A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factories

主创设计:曾博研  沈悦

指导老师:张育南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2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遗产活化利用

106
热度:56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RURALink——乡村厂房的主动改造与空间重构

院校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育南

主创姓名:曾博研  沈悦

设计时间:2025-07-09

项目地点: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

项目规模:728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遗产活化利用

RURALink——抑·境鸟瞰图

“抑·境鸟瞰图”展示了RURALink项目整体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清晰体现了废弃厂房改造后与周边乡村环境的有机融合。通过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组合和开放的公共空间布局,项目实现了空间的层次感与流动性。
厂房主体保留原有结构轮廓,经过模块化改造形成灵活多变的功能单元,便于不同活动的切换和互动。周边引入生态绿地与开放广场,营造出舒缓的过渡空间,增强乡村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的联系,促进生态与人文的共生。
鸟瞰图中清晰呈现了主要出入口、功能分区及动线流线,强调人流与物流的合理组织,保障空间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同时,绿色植被和水体的点缀有效缓解了建筑密度带来的视觉压力,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整体鸟瞰图体现了项目对乡村工业遗产的尊重与创新利用,展现了乡村空间主动回应城市扩张、实现文化复兴与产业振兴的愿景。

设计说明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面临空间功能退化与资源流失等问题。废弃厂房作为乡村工业遗产的载体,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蕴含着巨大的再生潜力。RURALink项目立足于“智创融合·创见未来”竞赛主题,聚焦乡村厂房的主动改造,探索城乡边缘地区的可持续空间更新路径。
本项目以“主动回应”为核心策略,通过空间再构激活废弃厂房,将其转变为集文化展示、生态教育、文创产业与社区活动于一体的复合型平台。设计遵循“在地性、开放性、可持续性”三大原则:
1.在地性——尊重原有厂房的历史形态与地域文化,保留结构框架与局部材料,延续空间记忆;
2.开放性——引入多元功能模块,打造灵活的公共空间,以适应季节性变化与社区需求;
3.可持续性——采用本地生态材料与低能耗建造方式,实现最小化的环境影响,并推动社区自主运营与经济循环;
设计方法上,RURALink通过模块化空间改造、灵活布局与共享公共节点,将厂房与周边自然景观、乡村街巷及现代产业体系有机融合。
RURALink不仅是单一项目的实施,更是一种可复制的设计模板,能为全国类似的乡村-城市关系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与运营机制。项目推动乡村从被动的空间承载者,转变为具备主动连接、回应与再生能力的建设主体,开启城乡互动的新篇章。通过“智创融合”,乡村在实现空间更新的同时,获得新的生长动力与共生发展机会。

RURALink——杨·境鸟瞰图

“扬·境透视图”通过立体视角展现了RURALink项目空间的层次与动态张力。建筑形体在透视中呈现出向外延展和向上跃升的趋势,象征乡村空间在城市扩张压力下的积极回应与升华。
设计采用开敞的结构语言与流畅的线条,强化空间的通透感与光影变化,体现“扬”的节奏与韵律。内部功能区块通过错落有致的体量组合,实现多功能的灵活切换,营造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空间氛围。
透视图同时揭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融,户外空间与绿植环绕,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推动乡村空间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跃升。整体表现了乡村厂房从被动承载到主动生长的转变,传达了项目“智创融合,创见未来”的设计理念。

RURALink——顿·境室内透视图

室内透视图聚焦于RURALink项目内部空间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体现了“扬”的空间精神——向上延展与内向舒展并存。空间布局采用模块化设计与灵活隔断,支持展览、工作坊、社区活动等多功能使用,满足多样化的乡村文化与产业需求。
室内空间光线充足,天窗与大面积开窗引入自然光,增强空间的通透感和舒适度。营造温润质朴的质感,强化乡村氛围与历史传承。
家具与装置采用可移动与组合式设计,方便空间的自由调整与功能转换,促进社区互动与灵活使用。整体室内环境融合现代感与乡土元素,展现乡村空间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活力与创新。

RURALink——挫·境技术图纸

本项目的技术图纸通过精确的比例和细节展示了RURALink空间的结构与建造逻辑,体现了项目在“抑扬顿挫”的设计理念下的深度与严谨性。图纸不仅呈现了建筑的技术结构,还通过比例、光影与材质的精确表达,传递了项目的空间韵律和形式美感。
功能布局上,图纸呈现了各个空间的流线组织与分区,明确了各功能区域的互动关系与空间连接方式。特别是在公共空间与私人区域的界定上,图纸通过灵活的功能布局与动线设计,展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可变性。
整体设计理念上注重节能减排,采用本地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担。

设计感悟

RURALink以乡村主动回应城市扩张为核心,探索废旧厂房的空间再生与产业赋能路径。项目有效实现历史记忆传承、公共活力重塑与经济循环驱动,兼具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其可复制的更新模式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对未来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均具长远影响。

设计亮点

1.乡村的主动回应与城市扩张的对话
RURALink通过废弃厂房的主动改造,展现了乡村在城市扩张背景下的主动回应,打破了乡村空间的被动接受模式,推动乡村从空间承载体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主体。
2.示范性与可复制的空间更新策略
项目提供了系统化的改造方案与操作模板,具有强大的示范性与可复制性。其成功经验可广泛应用于全国范围内类似的乡村与城市关系,助力各地乡村实现空间再生与产业重构。
3.长远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不仅注重即时的空间更新效果,还在长期可持续性上进行了深度探索。通过采用生态材料与低能耗建造方式,推动乡村的绿色发展与经济循环,确保项目在未来能够持续产生社会、文化与经济效益。
4.多功能平台与乡村活力重塑
RURALink将废旧厂房转化为多功能复合平台,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公共空间活力,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生态教育与社区活动的融合,增强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5.城乡共生与跨界融合
项目通过创造互动空间,促进了乡村与城市的双向交流,推动了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共荣。其跨界融合的模式为城乡关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提升了项目在城市更新与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