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苒》——基于再野化视角下的秦汉新城景观规划与设计
“Nature's Rewilding Rejuvena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Qin and Han New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ilding

主创设计:梁琪哗  薛咏棋

设计成员:梁琪哗 薛咏棋

指导老师:刘晓宇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1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水体生态修复

0
热度:19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自然而苒》——基于再野化视角下的秦汉新城景观规划与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刘晓宇

主创姓名:梁琪哗  薛咏棋

成员姓名:梁琪哗 薛咏棋

设计时间:2025-01-05

项目地点:秦汉新城湿地公园及西安湖

项目规模:4.17k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前期分析图

该图片为秦汉新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展示板,核心聚焦于生态修复和文化赋能,通过上位规划、区位分析、野化模式、场地变迁、历史沿革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等模块,系统展示规划的背景、策略、实施过程和生态评估,旨在构建生态景观带,提升区域功能。

设计说明

《自然而苒》项目以“再野化”理念为核心,针对秦汉新城湿地生态退化与文化断裂问题,提出“生态修复+文化再生+功能激活”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及“可体验的自然生长故事”、“四项再野化途径策略”进行展开。设计结合GIS分析和水文模拟,精准定位湿地退化关键节点,制定“最小干预+自然再生”策略。生态层面,重建本土植物群落(引入芦苇、香蒲、菖蒲等30余种净化植物),构建“浅水区-深水区-陆生带”复合生境,恢复湿地自我净化能力;同时,疏通原有水系脉络,设计生态渗滤沟渠系统,实现雨洪调蓄与水质提升。文化层面,创新性地将秦汉历史元素转化为景观语言:利用AR技术重现古河道变迁,以夯土墙雕刻历史水文图谱,设置生态剧场演绎“渔猎-农耕-工业-生态”四幕变迁故事。功能层面,打造多龄段友好空间:观鸟塔配备智能识别系统,生态工坊开展湿地教育,野趣步道结合互动装置实时展示生物多样性数据。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预留生态演替空间,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实时反馈,确保湿地可持续演化。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兼具生态韧性、文化厚度与社区活力的城市湿地典范。

空间布局与设计框架

该图呈现规划的总平面布局及设计原则、策略。总平面以带状绿地串联城市与水系,划分出湿地、广场、体验区等功能板块,形成“自然渗透城市”的结构。设计原则突出保护优先、最小干预、科学修复、连接时代,强调自然演进与人类活动的平衡;策略上聚焦生态空间优化、生物多样性提升、灾害特色消灾,通过“针灸式”干预(12%人工+88%自然演替)推动系统修复,并以“自然生长故事”为脉络,设置可体验的野化途径(如智慧互动装置、自然教育径),让公众参与野生家园重建。

规划理念与时间演进

该图展示秦汉新城景观规划的“再野化”核心理念,通过野性(自发放任)、野地(生态设计)、野生性(野化导向)、野外体验四大途径,构建低干预的自然恢复系统。策略上强调生态弹性修复(如生态滞留模块、鸟类栖息地),并预示3-20年植被演替:3年形成草本与树苗,10年出现中晚期树种,20年景观成熟,形成代表本地植物群落的“活的生态博物馆”,同时通过湿地、浮岛、木本群落分层设计,为不同生物提供栖息地,重现荒野美学。

水环境系统与景观融合

该图重点展示水环境可持续设计及整体鸟瞰效果。水系统通过“收集-净化-循环”闭环:雨水经预处理进入蓄水池,净化后供喷泉、灌溉,实现60%雨水循环率;水资源分配中,45%用于水景、25%广场、30%高树浇水,高效支撑生态需求。鸟瞰图呈现景观全貌——湿地与城市交织,水体蜿蜒,绿地嵌入建筑与活动空间,游人沿路径观景、戏水,凸显“城野共生”的设计理念,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活力场景。

设计感悟

以再野化为核心对场地开展系统规划,以创新性构建“生态基底-文化叙事-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框架,通过重建群落、模拟自然手段提高生物多样性。同时,深挖秦汉历史转化可感知的景观符号与沉浸体验路径,开发AR互动模块,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价值的有机结合。首创“湿地守护者”公众参与计划,形成可持续的社区共治模式。

设计亮点

该项目设计亮点在于其创新的“再野化”理念本土化转译,将生态、文化和功能三者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同时融入秦汉历史文化元素,提供多功能空间以满足公众需求。具体包括:
1、生态优先,恢复自然生态系统:通过重建本土植物群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引入多样化的动植物种类,构建完整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提升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最小干预,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降低对湿地自然环境的破坏。
3文化融合,彰显地域特色:结合秦汉历史文化,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设置秦汉文化主题雕塑、景观小品等,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湿地公园。
4以人为本,提供多功能空间:设计多样化的游览路线和休憩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置观鸟台、生态教育中心等功能区,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的机会,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体验。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