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花屿共生
Menyuan: Flor-Isle Symbiosis

主创设计:王懿荣

设计成员:张文瑞

指导老师:杜晓辉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0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
热度:3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门源—花屿共生

院校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杜晓辉

主创姓名:王懿荣

成员姓名:张文瑞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整体规划

选取门源场地,从周边道路环境功能出发,对整体的功能进行放置。单体建筑形成族群考虑到了寒地建筑的组群规划。

设计说明

简约:


详细:选取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农田附近地块,旨在打造以高原藏回庄廓民居文化深度体验为核心,融合智慧农业、生态旅游与AI技术的创新聚落。设计紧扣高原气候与藏回文化传承,提出“自然共生、产业联动、社群共享”理念。农田嵌入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生长,游客通过App可体验“从种子到油瓶”全产业链,实现科技赋能透明农业,并助力农产品外销帮扶。特别针对闻名遐迩的油菜花季,部署AI智慧导览系统,动态优化游客观花路径,有效疏解客流压力,并创新性引入低空飞行游览视角,丰富大地艺术景观的体验维度。在民居文化体验的核心载体设计上,精心布局传统榨油工坊与特色农创市集,并对在地庄廓民居进行创新性改良:保留藏回建筑风貌特色的同时融入绿色科技—外墙采用双层保温隔热构造;中层打造共享庭院—融合藏式火塘议事与回廊多功能生态种植架,成为凝聚社群、传承文化的核心;顶层则设置为集成光伏发电的单元。这种“生产-生活-生态”的垂直叠合结构,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既能真实展现藏回民居文化魅力、促进社区互动共享,又能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并面向未来发展的活力空间,推动门源地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城乡融合典。

现状背景

对现状背景进行阐释,进行利用和规划目标在于深度挖掘与活化地方民居文化和高原藏回民居文化沉浸式体验,融合现代智慧农业、生态旅游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聚落。设计紧扣高原气候特征与藏回民族文化传承,将传统聚落智慧与现代技术革新有机结合,提出“自然共生、产业联动、社群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改造策略

农田嵌入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生长,游客可通过专属App直观体验“从种子到油瓶”的完整产业链故事,实现科技赋能下的透明农业,作物向发达地区展示,进行有效帮扶。特别针对闻名遐迩的油菜花季,部署AI智慧导览系统,动态优化游客观花路径,有效疏解客流压力,并创新性引入低空飞行游览视角,丰富大地艺术景观的体验维度。在民居文化体验的核心载体设计上,精心布局传统榨油工坊与特色农创市集

单体结构和实景图

在民居文化体验的核心载体设计上,精心布局传统榨油工坊与特色农创市集,并对在地庄廓民居进行创新性改良:保留藏回建筑风貌特色的同时融入绿色科技—外墙采用双层保温隔热构造;中层打造共享庭院—融合藏式火塘议事与回廊多功能生态种植架,成为凝聚社群、传承文化的核心;顶层则设置为集成光伏发电的单元。

设计感悟

在文旅社区规划中将当地传统特色民居进行现代化转译,紧扣门源油菜花景区特色并扩大其影响,充分利用周边山水风光资源设计低空环游观赏航线,促进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引进AI管理农业生产,为农产赋能,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设计亮点

本项目以高原藏回庄廓民居文化深度沉浸体验为核心引擎,创新性构建 “生产-生活-生态”垂直叠合聚落。核心突破在于:1) 文化活态传承载体——中层共享庭院巧妙融合藏式火塘议事空间与回廊生态种植架,成为凝聚社群、延续仪式的活力核心;2) 智慧绿色技术融合——顶层光伏单元、双层保温外墙、农田物联网及AI花季导览系统(含低空飞行视角),实现零碳支撑与体验升级;3) 产业联动赋能——榨油工坊、农创市集结合App透明产业链展示与帮扶,形成“农业+旅游+科技”闭环。最终打造一个既深植传统文脉、又拥抱智能生态的城乡可持续发展示范样本。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