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水于城,携众返野
Carrying water in the city, leading the crowd against the wilderness

主创设计:宁建程

设计成员:颜宏缙 邓登严

指导老师:尚芊瑾 高夕钧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0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水体生态修复

0
热度:322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衔水于城,携众返野

院校名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尚芊瑾 高夕钧

主创姓名:宁建程

成员姓名:颜宏缙 邓登严

设计时间:2025-06-20

项目地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城区

项目规模:中小型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鸟瞰图与前期分析

展板一主要展示了项目鸟瞰图和场地前期分析,对场地进行了区位分析、气候分析、周边环境分析、现状分析、人群分析、人群需求分析、历史文脉、SWOT分析,为更好的熟悉场地和后续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

设计说明

该滨水公园设计设计以”城水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生态栈道、滨水驳岸等处理手法,此外还加入弹性淹没区、雨水花园等消纳洪水的生态装置。缝合城市破碎空间,完善洱海生态保护计划并为群众提供集休憩、娱乐、集散、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绿肺。构建生态修复、文化体验、娱乐休闲和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共客厅。标题“衔水于城”体现的是城水共生格局,如生态栈道、滨水驳岸等设计;“携众返野”体现的是对人的关照与滨水自然生态的恢复,达成城水人在生态与生活层面的互融。以“衔水于城,携众返野”为双轴,在城水交界的关键节点构建弹性生态网络。“衔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缝合,更通过生态栈道串联城市与洱海的蓝绿脉络——栈道随水位变化呈现阶梯式布局,枯水期为漫步廊道,丰水期则化作亲水观景台,让水体成为城市空间的流动延伸。滨水驳岸采用自然缓坡与生态石笼结合的设计,既保留水岸原生植被群落,又为小型生物提供迁徙通道,实现水体与陆地的生态渗透。“返野”则聚焦人与自然的共生体验:弹性淹没区在汛期承接洪水、削减峰量,非汛期变身野花漫滩,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临时荒野”;雨水花园串联起分散的汇水节点,通过植被净化与土壤下渗改善水质,同时以科普标识引导公众理解“洪水也是生态资源”。

▲平面图与设计分析

展板二主要展示了项目平面图和项目的设计分析,设计策略上我们从“城水人互融'的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增强了生态景观的营造。设计围绕引入的河展开,三个主要节点做串联,再由其他小节点做连接,功能分区明确,道路与节点间的联系较强。空间景观上设置漫行系统、集散空间、生态栈道河廊架景观,整个设计都围绕“城水人互融'的理念。

▲节点分析与效果展示

展板三主要展示节点设计和效果展示,展板中对项目的节点分布和相互连接做了分析,强调了节点之间的连接和过渡。对人水关系设计上做了详细分析,进一步强调了设计理念。同时对三个主要节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展示,各个节点的效果展示体现了节点的设计理念和景观效果,强调”城水人互融'的理念。

设计感悟

该设计是基于“城水人互融”的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维度:弹性淹没区的设置构建了适应洱海水文的韧性体系,既净化水质,又修复滨水生态链;城市维度:以滨水驳岸缝合破碎空间,水体自然渗透城市肌理,强化“城水共生”;人文维度:生态廊道、文化节点等设计,让市民在休憩中感受自然野趣与当地文化。

设计亮点

该滨水景观设计中从外引入了一条河,并贯穿于园内,增强了人与水的关系。且功能分区明确,设有生态廊道,设计中以三个主要节点为主,且三个节点都以圆形元素组成。第一个主要节点泊水云阁是一个由内部引水所形成的主动式建筑,保留了原场地可游泳的功能,也提供了一个可展览的空间;第二个主要节点流水影幕以环形构筑物为核心,设有景观廊架,喷泉广场、水电影水幕,在夜间流影水幕中的水幕墙会随投影效果的变换得到斑斓的水景;第三个主要节点换漪穹音为下沉式剧场,既可用于小型表演场地,也可以供人们休闲娱乐、集散等活动。这些节点相互串联,由动到静、由开阔到悠长,功能由休闲转向观赏再到娱乐层层渐进。在人水关系设计上采用了阶梯式驳岸、生态驳岸、韧性护岸,以便更好的拉近人与水的关系。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