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筑新章 —— 乡村文化驱动下陕州地坑院的创意更新设计
A new chapter in kiln construction - the creative renewal design of Shaanxi pit courtyard driven by rural culture

主创设计:徐歆瑶

设计成员:方艺静 郝世青

指导老师:马澜 张靖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0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1
热度:12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窑筑新章 —— 乡村文化驱动下陕州地坑院的创意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指导老师:马澜 张靖

主创姓名:徐歆瑶

成员姓名:方艺静 郝世青

设计时间:2025-04-20

项目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项目规模:25500 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项目鸟瞰图

设计说明

在河南陕州区上康庄,一处废弃70余年的地坑院迎来了新生。以“时空对话,窑居新生”为核心理念,本次改造以激活村落灰空间为核心,通过空间重构,将地上地下有机结合,打造文化体验聚落。
改造中,保留地坑院原有结构,加入现代材料,既确保安全性与舒适性,又保留传统特色。生态方面,增加绿化区,扩大天井尺寸,优化地下通风与采光,让古老窑居与自然和谐共生。功能布局上,从入口服务站开始,依次展开历史展览区、民俗体验区、特色民宿区和活力生态区。游客在此既能感受传统窑居的质朴,又能体验现代生活的便捷。
此次改造不仅是对传统民居的活态传承,更是对古老村落的重新赋能,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展板一

展板二

设计策略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 “时空对话,窑居新生” 为理念,唤醒废弃 70 余年的地坑院。改造中,保留原有结构并融入现代材料,兼顾安全舒适与传统特色;通过空间重构,地上地下联动,打造多元功能区,优化生态与体验。既实现传统窑居活态传承,又为村落赋能,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有效实践。

设计亮点

1. 理念创新:以“时空对话,窑居新生”为核心,让废弃70余年的地坑院重焕生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联结。
2. 结构融合:保留地坑院原有结构,融入现代材料,在保障安全与舒适的同时,完整留存传统窑居特色。
3. 生态优化:增设绿化区、扩大天井,改善地下通风与采光,达成古老窑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功能多元:规划入口服务站及历史展览、民俗体验等多个功能区,满足游客对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双重体验需求。
5. 文化赋能:既是传统民居的活态传承,又为村落注入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

专家评语

该设计围绕“时空对话,窑屋新生”,对废弃地坑院改造有清晰思路,在保留传统与融入现代元素等方面展现巧思,设计逻辑较顺畅。但在阐述改造后实际效果、对场地及周边影响等方面,若能补充更多细节,会让设计呈现更充实。

本项目以 “时空对话,窑居新生” 为理念,唤醒废弃 70 余年的地坑院。设计思路清晰,表达技法成熟,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可行性。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