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敦恩豪
指导老师:任亚萍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0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16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经纬洹园:青铜纹脉牵引下的殷墟景观织补计划——基于甲骨文游线与五器环园结构的全龄友好型公园更新
院校名称:河南城建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任亚萍
主创姓名:敦恩豪
设计时间:2025-05-15
项目地点:河南省安阳市
项目规模:25.9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总平面图
场地周边分析:
洹园地处安阳城区核心地带,距离市中心约3公里,东接城市主干道,西邻洹河生态廊道,交通网络发达。周边分布有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等交通干线,安阳东站高铁枢纽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其可达性,便于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便捷抵达。洹园依托洹河而建,水域景观与园林植被相映成趣,形成城市稀缺的生态空间。其最大的区位优势在于紧邻殷墟遗址保护区,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商代文明核心区,年均吸引大量游客,洹园通过与殷墟形成“历史+生态”的联动效应,成为文化旅线的重要补充节点。
设计说明
▲场地调研分析与更新设计理念
设计说明:
(一)场地现状:洹园总用地面积约为25.9公顷,洹园场地具备一定的景观与文化基础,拥有生长良好的竹林、部分生长良好的水杉、由三座小岛及一处较大独立岛屿构成的湖面格局,以及仿古建筑和具有历史价值的拜相台文化遗址,假山跌水景观也提供了竖向变化与动态水景。然而,场地存在显著制约其品质与潜力释放的问题:1. 生态层面,湖水全线采用硬质驳岸,严重阻隔水陆生态联系并削弱亲水性;园内土壤普遍板结,影响植物生长与雨水渗透。2.功能布局上,健身设施散乱布置且位置不合理,与景观及人流需求脱节,影响使用体验;道路系统不成体系,存在断头、迂回等问题,导致游览流线混乱、可达性不佳。3.设施方面,普遍存在老旧、破损现象,存在安全隐患且难以满足当代使用需求。4.文化表达上,拜相台遗址及仿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挖掘与展示不足,缺乏有效阐释,历史氛围薄弱,未能形成场所精神内核。
(二)设计立意: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为营造更美好的市民生活环境。该设计以“殷墟为魂、生态为脉、全龄为本”为核心,通过文化转译与低干预生态修复,将洹园打造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窗口;安阳市全龄友好型韧性公园示范标杆;历史城区存量空间更新的创新实践样板。该设计的总体布局与结构形成“五器环园·玄鸟为枢”文化骨架,并形成“点-线-面”功能体系。通过因地制宜和低碳可持续利用理念对场地内植被、水系、文化及设施等进行存量更新,将洹园营造成文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智慧健身设施完备且适宜全年龄段休闲娱乐活动的城市公园。
▲植物专项设计
植物设计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充分考虑植物空间绿量及四季观景效果,植物种植多采用乔-灌-草种植系统增强植物群落稳定性。此外,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因地制宜的种植植物,形成水生、湿生、阳生、阴生等具有不同景观效果的植物栽植群落。并根据不同鸟类选择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生活条件,巩固和强化生态链。
▲生态织补与文化牵引策略
在生态方面,通过植物补植、生物网络织补、雨水净化系统布局、水系驳岸、设施材料选用等方面,自上而下进行系统性更新。部分利用场地更新过程中的废弃材料作为驳岸、路面、设施等的建设材料。在文化方面,充分利用场地中原有文化元素,并新增纳入青铜器和甲骨文元素,建立“文物-符号-空间”的转译逻辑,对文化进行活态弘扬的基础上增强市民文化自信。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该方案体系完整,扎实,平衡了生态、文化与社区需求。方案提出通过智慧导览与AR全龄公众活动,展现了较好的综合生态设计能力。以“织补”理念将殷墟文化转译为可感知的景观语言,具有创新性。
该方案以现代公园为载体,在人文层面,展示当地殷墟甲骨历史文化;在生态层面,把握生物多样性与滨水绿色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在数智时代特色层面,提出通过智慧导览与AR覆盖全龄公众活动等。展示了良好的综合生态设计能力、在地性人文景观控制力,推荐。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