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脉永乐·活力复兴
Shangmai Yongle · Vitality Revival

主创设计:柏文欣

指导老师:杨晓娟

作品编号:ILIA-S-20251329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商业性空间营造 - 商业街区与公共市集

0
热度:27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商脉永乐·活力复兴

院校名称: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杨晓娟

主创姓名:柏文欣

设计时间:2025-06-07

项目地点:西安东关片区

项目规模:168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商业性空间营造-商业街区与公共市集

前期概况

该片区位于碑林区核心地带,交通可达性与区位价值突出且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完备。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实地考察获取基础数据、文献分析总结规划经验、问卷调查把握使用主体诉求,为方案编制奠定实证基础。

设计说明

针对西安东关永乐路及其周边区域街巷空间更新,旨在解决功能优化、交通改善、商业活力提升及文化传承等问题。在城市化加速与规划政策迭代背景下,国家及省市城市更新政策为设计提供宏观指导,西安市和碑林区规划明确了八仙宫片区以明清建筑风貌为特色,兼具居住、科教文化与旅游商贸功能的定位。该区域虽具有显著的地理、交通和功能优势,但也面临业态集中、竞争激烈、人群需求多样等挑战。
前期分析梳理了永乐路片区从宋代宗教文化影响到现代商贸繁荣的历史脉络,明确了不同群体对该区域的认知与需求差异。街巷类型与道路系统分析明确了交通与空间格局,业态分析细化了商业分布与区域配套。街巷价值评估构建了多维度评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量化评分,为更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更新策略提出“引—留—续”框架:“引”通过交通引导与产业复兴吸引人群,优化交通,引入特色业态;“留”注重空间打造与文化营造,修缮历史建筑,增强文化叙事性;“续”聚焦景观重塑与节点拓展,实施街道稳静化设计,提升街巷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设计阶段,对街道、商业与文化空间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街道改造、街区优化、商场功能提升、菜市场转型以及以东城清真寺为核心的回汉融合文化体验空间打造,强化民族文化标识与场所文化属性。

场地分析

本节研究分析西安东关八仙宫片区商业发展历程、人口结构、道路网络与商业布局等特征。该区域商业形态演变历经宋元、明清、近代城市化、现代城市化及 21 世纪以来五个历史阶段。人口构成中各群体需求特征不同。
道路系统依功能分三个层级,含 2 条城市主干道、3 条社区街道和 1 条传统巷道,虽整体空间尺度合理,但存在路网密度低、支路复杂致通行不畅问题,不过公共交通设施配置完善,地铁与公交站点布局合理。商业布局上,永乐路北段与西段商业综合体集中形成规模效应但同质化明显。
片区配套设施齐全,居住办公功能混合,医疗教育资源丰富,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要商业形态,餐饮设施多分布于永乐路沿线及商场内。八仙宫片区商业发展已由宗教文化中心转变为现代商业区,当前面临交通压力与商业同质化等挑战。

策略分析

在更新策略上研究构建 “引 - 留 - 续” 总体框架体系。“引” 策略聚焦交通系统优化与产业升级,通过完善地面及地下交通网络、科学布局商业配套设施、引入差异化商业形态与沉浸式消费体验增强区域吸引力。
“留” 策略注重空间品质提升与文化内涵塑造,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商业空间组织模式,在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的同时,借助文化展示墙、艺术雕塑等载体强化文化表达,并同步改善夜间照明效果与建筑立面风貌。
“续” 策略着眼于环境品质提升与功能节点完善,通过推行交通稳静化措施、扩展步行空间尺度、设置商业外摆区域、优化街道景观与公共艺术装置及科学配置休憩设施,推动街巷空间持续发展与活力提升。

方案设计

本次永乐路街区更新改造规划从物质形态、功能空间、文化脉络三层面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片区振兴与永续发展。
交通系统通过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人车分流效率缓解拥堵,采取主干道拓宽、增设隔离设施、优化支路系统、规划临时停车区等措施。永乐路街区改造以 “文化 - 商业 - 生活” 三元融合为方向,打造特色空间节点激活区域活力;西北商贸中心在保留原有商业功能基础上,新增亲子娱乐、文创展示等创新业态,植入绿化景观营造开放共享空间,结合常态化文化活动强化场所文化特质、延长游客驻留时间;传统菜市场改造挖掘 “场所记忆、情感共鸣、集体认同” 价值,推动从单纯交易场所向 “交易 - 社交” 复合空间转变。

设计感悟

该设计综合考虑了交通、商业、文化、空间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力求实现区域的全方位更新与提升。引入了关中特色小吃、手工艺品、文创工坊、VR体验馆、密室逃脱等体验式商业业态,满足市民和游客的特色消费需求,提升了区域商业吸引力与趣味性,打造了多元产业生态体系。通过创意市集、虚拟角色互动装置等元素的引入,增强了街道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与消费需求。

设计亮点

1.在设计中注重对东城清真寺及其周边片区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修缮历史建筑、设置文化墙与雕塑小品、植入文化体验场所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商业空间,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赋予了区域新的活力与魅力。
2.在街巷更新策略中,强调了景观重塑与节点拓展,通过街道稳静化设计、立体绿化工程、生态化座椅等措施,构建了绿荫覆盖的线性生态空间,提升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3.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的需求与感知,在空间设计中注重步行区域的加宽、休憩设施的布置、商业外摆的规划等,以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与舒适度。

专家评语

对场地分析深入透彻,抓住了地块更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多层面、多维度进行规划设计更新。在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赋予了区域新的活力与魅力。

逻辑清晰,内容详实,从总体规划到节点,跨度略大,缺少对整体起关键作用的线状或面状场域的更新规划。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