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宿共生——苗族女性经济赋权的文化聚落再造
Weaving and Co-living: Cultural Settlement Regeneration for Economic Empowerment of Miao Women

主创设计:刘汉成

设计成员:包亚鑫

指导老师:童芸

作品编号:ILIA-S-20251328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 - 社会关系重构

0
热度:8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织宿共生——苗族女性经济赋权的文化聚落再造

院校名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童芸

主创姓名:刘汉成

成员姓名:包亚鑫

设计时间:2024-05-11

项目地点:中国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

项目规模:13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社会关系重构

▲平面图、剖面图

平面、剖面图

设计说明

项目以促进公平贸易为核心目标,以留守妇女的社区经济赋权为中心,通过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探索乡村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建筑策略。设计立足民宿行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将传统住宅改造成集民宿、手工艺作坊、展厅于一体的复合型功能空间,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增值的双重目标。
通过建筑改造促进留守妇女的经济独立,形成可持续的社区经济模式。项目以建筑为媒介,实现公平贸易理念与乡村文化保护的深度结合。通过功能空间和场所营造的优化,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为留守女性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促进苗族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和经济复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建筑实践的典范。

▲项目背景

区位分析、当地文化研究、功能和用户

▲设计策略

设计概述、形态演变等

▲立面图、节点效果图

立面图、部分节点效果图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公平贸易为核心,聚焦留守妇女经济赋权,借建筑改造将传统住宅变为民宿、作坊、展厅复合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值。既助力苗族古村落文化遗产与经济复兴,又构建可持续社区经济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建筑实践典范。

设计亮点

功能复合化创新:打破传统住宅单一属性,将苗族古宅改造为 “民宿体验 + 手工艺生产 + 文化展陈” 三位一体空间,实现 “居住 - 生产 - 消费” 场景无缝衔接,最大化激活建筑的经济与文化价值;社会赋能精准化:聚焦留守妇女群体,通过工坊空间动线设计、技能培训嵌入,助力其从 “家庭附属” 到 “经济主体” 的角色转变;文化传承活态化:构建 “游客体验链”—— 民宿住宿→ 作坊参与→ 展厅消费,使非遗手工艺从 “静态保护” 转化为 “动态传播”;可持续模式闭环:建立 “公平贸易” 机制,游客在民宿消费直接反哺工坊原料采购与女性技能培训,形成 “文化吸引→经济收益→能力提升” 的内生循环;乡村振兴示范价值:以建筑为媒介打通 “文化保护 - 经济发展 - 社会公平” 三大维度,为同类少数民族聚落提供 “低成本改造 + 高赋能产出” 的可复制模板,助力破解 “空心化” 与 “文化流失” 双重困境。

专家评语

设计敏锐地捕捉到留守女性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困境,以建筑改造为媒介,创新性地将传统苗族古宅转化为民宿、手工艺作坊、展厅的复合空间,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赋权的双重价值。项目不仅提供了可持续的社区经济模式,更通过精准的空间动线与培训嵌入,推动苗族女性从“家庭附属”向“经济主体”的角色转变。其亮点在于将公平贸易理念引入乡村建设,使游客消费直接反哺社区,形成文化吸引、经济收益、能力提升的正向循环。作品兼顾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社会公平三大维度,为破解少数民族村落“空心化”与“文化流失”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整体方案扎实、前瞻且富有实践意义,是乡村振兴与社会创新结合的杰出探索。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