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火共存——提高火灾多发地区的抗灾韧性
LEARNING TO COEXIST WITH FIRE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fire-prone landscapes

主创设计:郗婕

设计成员:文吉平 潘奕彤 范洲瑜 王思宇

指导老师:傅微

作品编号:ILIA-S-WORL1248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其它 - 景观韧性规划设计

1
热度:42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学习与火共存——提高火灾多发地区的抗灾韧性

院校名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傅微

主创姓名:郗婕

成员姓名:文吉平 潘奕彤 范洲瑜 王思宇

设计时间:2024-03-18

项目地点:重庆

项目规模:52万公顷

项目类别:其它-景观韧性规划设计

与野火共存

灾难性的山火应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山火韧性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接受多种韧性恢复理念,基于当地自然肌理与文化背景,促进人类与山火共存。

设计说明

2022年8月,汛期的重庆却出现极端干旱的反常气候,引起重大森林火灾。重庆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位于平行岭谷,同时有54.5%的极高森林覆盖率以及千万级人口的山城,山火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急需制定规划控制山灾风险。我们发现当地的一些自然与文化韧性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相对平衡的自然循环进程,让林火良性可控。本项目根据点火因子与历史火点,利用机器学习GBDT预测易发火灾的区域。同时,选择当地的火灾适应性物种与水系,最大熵模型MxEnt进一步对场地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和文化景观水文分析,找到自然恢复潜力较大的区域。并利用这些区域,得以重建并加强维持森林火灾韧性的自然循环系统。我们将易于自然恢复的区域与火灾高发区域相叠加,识别出可以重建自然循环的潜力区域,以更好的解决火灾高发区域的问题,基于以上经验,项目进一步提出策略目标:预防、缓解以及管理,预防包含减少可燃物和隔离,缓解包含营造避难所与灾后修复,预防与缓解性措施二者共同促进我们构建的正向循环系统。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火灾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由于人类引发的气候变化,季风异常发生极端干旱,引发高强度山火。这些极端的山火事件造成了广泛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回归自然过程,恢复良性循环

我们从当地的韧性恢复力因素中学习,根据点火因子和历史火点,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当前形势下的高火灾风险区域进行预测,并寻找哪些因素可以指导从抑制野火到与火共存的转变。根据最大熵模型,进行生物多样性和水文分析,寻找高恢复力地区。

策略与框架

我们将火灾预测图和潜在恢复力因素重叠,以确定不同程度的矛盾区域。通过减少和隔离可燃物、恢复自然避难所、消防合作与重组等措施以有效的预防、缓解和管理野火,并采用整体和综合的方法、适应性管理和弹性景观帮助恢复森林良性循环。

设计感悟

此项目主要关注2022年在重庆市出现的极端山火事件,我们发现当地一些维持着低影响火灾循环的自然与文化韧性因子,这些因子促进高效的重构当地森林火循环系统,并通过人的参与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实施,合理规划从准备至响应落实的整个过程,提高维持自然低影响火灾循环的可能性。

设计亮点

此项目重点关注了平行岭谷的高强度火灾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维持自然过程的当地韧性恢复因子,我们理清了三个核心层面:预防、缓解和管理火灾。我们将其应用于高、中、低矛盾水平地区,基于成本效益重建良性循环,该项目将为受高强度火灾影响的山区城市提供全球参考。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