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矿博物馆
Rock and Mineral Museum

主创设计:蒋思雨

设计成员:杨子仪 毛雨可 黄澜

指导老师:刘力维 回钰

作品编号:ILIA-S-WORL1246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文化建筑

10
热度:74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岩矿博物馆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刘力维 回钰

主创姓名:蒋思雨

成员姓名:杨子仪 毛雨可 黄澜

设计时间:2024-03-18

项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西安门遗址公12园南侧

项目规模:1500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建筑

建筑正立面

设计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安门遗址公园南侧,场地较为归整东侧为主要道路西侧靠辅助道路,北侧有地铁站南侧则是已规划停车场用地,四周交通发达,西侧隔街则是市民公园,环境优美。我们计划在此地建立一个岩矿博物馆,结合对于古典主义的探究与场地的分析,如何在喧闹的都市之中建立这样一片安宁肃穆的心灵之港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主要难题。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的岩矿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历史的见证。这座博物馆,作为一个功能性强大且庄重肃穆的建筑,它的存在,比其他任何建筑都更能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我们思考,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伟大的建筑”?是那些纯粹追求功能主义的建筑吗?它们的确能满足人们对于使用的需求,但却缺少了人文主义的热情,缺少了那种能触动人心的力量。一个真正的建筑师,他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是设计一个满足功能需求的“方盒子”,他应该是一个梦想家,一个创造者,他的作品,应该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迸发出的一种梦想,一种更古老,更伟大的热情。这座岩矿博物馆,就是这样一种梦想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是一个灵魂的寄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庄重而肃穆,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望着未来的希望。它是一个永恒的象征,是一种永不消逝的热情。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伟大的建筑”。

建筑爆炸图

设计以逆时针螺旋为主要流线,并将交通流线放在四个角部。设计展区部分采用逆时针螺旋上升形式进行设计不同高度的分层对应不同高度岩石矿物。

建筑内部分析

建筑设置为三个简单的方形体块进行排布,为场地划分出许多广场,在玻璃体与水体的反射和不同的体量关系中创造出不同的视线关系。在主体建筑的设计上,我们迎合博物馆主题,大胆的将自然引入建筑之中,让人们去由衷的感受建筑,使人们在紧张密集的都市生活中“偏安一隅",塑造一种”就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精神意境。

建筑效果分析

设计将建筑中间挖空,使得中间谷的设计与两边的开窗形成烟肉效应,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流动交换。并通过侧面的穿孔石板和地下层的天并对每层及地下进行采光与通风。设计在建筑的屋顶上设置了可上人绿化屋面,配合中间“山谷"对雨水进行回收蓄集,并通过岩壁中的水管将蓄集的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并应用与每一层楼的使用。建筑中的“山谷”岩壁上嵌入了许多的“玻璃块”,既是对于山岩品体的意像化表达又为室内增加了采光,减少灯光的使用即电能的浪费。

设计感悟

通过在场地上通过对于植物种类的选择与对于各种地块中存在的颜色关系,建筑“场”的把控,在喧闹的街市之中塑造一片安静素雅的空间。我们迎合博物馆主题,大胆的将自然引入建筑之中,让人们去由衷的感受建筑,使人们在紧张密集的都市生活中“偏安一隅",塑造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精神意境。

设计亮点

我们将一个如同泰山岩壁一样的山体岩壁嵌入建筑内部,周围空间层叠向上,在塑造一个内部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又以山体矿石意想在岩壁之上嵌入许多“晶体”。而且层叠环绕向上的内部空间流线配合山体的岩壁和云岩穿孔板的采光,给游客带来舒适新颖的游览体验,走道顶端后通过内部嵌在岩壁上的通道环绕向下,形成空间闭环。设计将辅助空间与报告厅等安排于地下,将地面上部塑造为一个纯粹的游览空间。

专家评语

岩矿博物馆运用文化抽象的表达,凸显设计对自然的尊重,将文化融入到建筑环境之中,作为一种主题文化象征,通过各层高度、层次、空间的体验,对岩石矿物进行展览与科普,让大自然元素引入建筑之中。该设计方案创意新颖、文化表达准确、空间利用合理,对同类项目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创意不错、空间逻辑表现有待提高,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