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隐兰沼 与子同梦——基于碳中和背景下的湿地修复与景观重构战略
CREATE CARBON BALANCE 

主创设计:龚豪

设计成员:周圆 李荣庭

指导老师:孙磊磊 徐海韵 李梦一欣

作品编号:ILIA-S-WORL1244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0
热度:307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鹭隐兰沼 与子同梦——基于碳中和背景下的湿地修复与景观重构战略

院校名称: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孙磊磊 徐海韵 李梦一欣

主创姓名:龚豪

成员姓名:周圆 李荣庭

设计时间:2024-03-10

项目地点: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湿地公园

项目规模:1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现状背景和场地平面 

本次景观设计以“碳寻设计,溯回自然”为主题,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展开。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湿地这一生态系统,不仅是因为湿地具有强大的涵水固碳能力,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因为湿地本身具备的生态韧性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缓冲作用。“碳中和”与“碳达峰”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它们不仅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更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碳汇建设,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方式,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设计说明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含碳物质含量急剧上升,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本次景观设计以“碳寻设计,溯回自然”为主题,聚焦于湿地这一生态系统,不仅是因为湿地具有强大的涵水固碳能力,还因为湿地本身具备的生态韧性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缓冲作用。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借助数学的极限思想,对地块碳环境在2030年和2060年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合理预测。这为我们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分别从水质、植物和土壤等不同层次入手,对地块进行了全面的生态修复。通过净化水质、恢复植被、改善土壤等措施,我们成功地提升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以崇明岛为例,探讨了城市扩张的未来趋势。通过构建“湿地缓冲带”,我们旨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缓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将为崇明岛乃至更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期望通过本次景观设计,不仅能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还能够为生物和人们创造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触媒思想和数学建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借助数学的极限思想,对地块碳环境在2030年和2060年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合理预测。这为我们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以崇明岛为例,探讨城市扩张的未来趋势。通过构建“湿地缓冲带”,我们旨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缓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将为崇明岛乃至更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策略和修复手段

我们分别从水质、植物和土壤等不同层次入手,对地块进行了全面的生态修复。通过净化水质、恢复植被、改善土壤等措施,我们成功地提升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我们积极探索碳汇建设,充分利用场地的土地利用性质,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通过保护和扩大这些碳汇,我们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触媒实施路径解析

我们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在能源节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公共空间举办科普节碳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环保理念的普及和实践。例如广场凳经过节点设置展览区,展示关于碳排放、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科普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互动式的展示装置以及VR体验,让参与者直观地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危害,以及节碳的重要性和方法。
最后,我们期望通过本次景观设计,不仅能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还能够为生物和人们创造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这个空间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恢复健康,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样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设计感悟

我们借助数学的极限思想,对地块碳环境在2030年和2060年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合理预测,不仅设计角度新颖,而且为场地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设计层面丰富,分别从水质、植物和土壤等不同层次入手,对地块进行了全面的生态修复,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场地在时空维度进行综合考虑,保证了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亮点

我们借助数学的极限思想,对地块碳环境在2030年和2060年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合理预测,不仅设计角度新颖,而且为场地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从场地具体情况出发,设计层面丰富,分别从水质、植物和土壤等不同层次入手,对地块进行了全面的生态修复,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场地在时空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将触媒思想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保证了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