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水处,寻自然心
Return to the landscape, find the heart of nature

主创设计:李珉青

设计成员:黄宇婷 陈子怡 沈卓伶 李康迪

指导老师:樊亚明 丛林林 杜钦

作品编号:ILIA-S-20231217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2
热度:72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归山水处,寻自然心

院校名称: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樊亚明 丛林林 杜钦

主创姓名:李珉青

成员姓名:黄宇婷 陈子怡 沈卓伶 李康迪

项目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浪石村

项目规模:1.89k㎡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

鸟瞰图

设计说明

场地位于桂林市阳朔县杨堤乡浪石村,地处青峰壁立、绿水青山之间。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协调人群利益,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参与式规划为主要方式,满足“人”的需求,结合场地价值类型,发挥场地“景”的价值,实现“人—景”共同繁荣,以“需求落实——价值发掘——福祉实现”为框架进行设计。
    “需求落实”结合参与式规划方法,结合现状资源、空间类型,分别描述村民、游客、政府三类人群的生态保护需求、经济发展需求、社区建设需求的空间分布情况。
    “价值发掘”从生产、生活、生态价值角度出发,分别进行各价值类型、价值载体的发掘。其中,生态价值依托场地山水林田,结合生态保护、观赏游览、科普研学等活动,提升生态环境价值、观赏美学价值;生产价值利用场地内的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农林农田等,促进游客的场地实践,加深场地感知,提升农业生产价值、经济产业价值;生活价值依托场地内部的历史民居、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游客体验互动,提升休闲娱乐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生活保障价值。
    “福祉实现”是在满足人群需求、发挥场地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落实,落实民居改建、节点设计、生态体验规划,打造“两带、四廊、多点”的空间结构,链接“水—人—山”,实现场地“人—景”共同繁荣,利用生态价值,满足生态保护需求;利用生产价值,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利用生活价值,满足社区建设需求。

问题总结+设计思路

价值发掘+效果展示

平面+福祉实现

设计感悟

本设计在现状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利用参与式规划平衡多方利益需求,将人群需求落实于场地空间,实现场地中各主体共治。场地要素作为满足人群需求的价值载体,发挥其生态、生产、生活价值能够更好满足各类主体需求,创造人与场地的链接,实现“人—景”共同繁荣。

设计亮点

结合参与式规划方法,考虑不同主体需求,探索了将多种利益主体的偏好纳入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同时结合场地三生价值,分析其价值载体、价值类型,并落实空间,实现“人—景”链接。

专家评语

该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此原则得到统驭下,充分挖掘了当地资源优势,协调人群利益,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满足“人”的需求,结合场地价值类型,发挥场地“景”的价值,实现“人—景”共同繁荣,以“需求落实——价值发掘——福祉实现”为框架进行了设计。整个项目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文化传承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