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景观遗产的活化与利用-以上杭县老城区为例
Rev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anyan Tree Landscape Heritage - A Case Study of the Old Town of Shanghang County

主创设计:姜国珍

设计成员:张雨宁、吴纪勇

指导老师:沈莉

作品编号:ILIA-S-20231202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1
热度:57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榕树景观遗产的活化与利用-以上杭县老城区为例

院校名称: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沈莉

主创姓名:姜国珍

成员姓名:张雨宁、吴纪勇

设计时间:2023-03-01

项目地点: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

项目规模:城市尺度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平面图与生态廊道构建

植物遗产节点分布介绍及其现场照片,详细阐述各个植物节点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通过对各个节点进行串联改造,对植物遗产活化利用。形成以生态长廊为基础的生态化可持续,社区营造为基础的维护可持续。从而保障项目的长期健康运行。

设计说明

简版:如今,上杭和许多城市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而千篇一律的绿化景观却难以形成像古榕树那样具有公共记忆的场所。一棵标志性的大树在街道上,在河边,在动态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古树景观的复杂性,而这种古树种植景观的复杂性在现代城市扩张中逐渐被忽略和丧失。

详细:如今,上杭和许多城市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而千篇一律的绿化景观却难以形成像古榕树那样具有公共记忆的场所。一棵标志性的大树在街道上,在河边,在动态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古树景观的复杂性,而这种古树种植景观的复杂性在现代城市扩张中逐渐被忽略和丧失。
首先是古植复壮措施的更新,将对榕树的五大基础条件进行更新,试图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平衡榕树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社区营造制度的引入,自下而上的榕树保护制度可以重新建立起古植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居委会主导、居民参与,以此来打造可持续、自生长、有温度的植物遗产空间。
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将植物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利用app线上参与植物义工,邀请民间组织拍摄纪录片并进行评比,线下扫码打卡并获得奖励。线上线下结合,既能提升植物遗产的知名度,又能线下营造提升植物景观。
最后为解决上杭县绿地破碎化的问题,设计将以区域内的古榕树为基点,在其周围的土地上进行生态廊道的构建。首先将这些绿地进行分级分类。后针对每一级不同的绿地进行生态修复,并以古榕树为基点,创造一系列的生态节点,最后利用植物、汀步和廊桥等方式将其进行串联以构建生态廊道。

榕树社区营造与效果图

景观中的古树遗产不仅指植物本身,还包括其文化、历史和与城市居民的复杂关系。居民对古榕树的自治可以重新建立榕树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比政府管理更有效。同时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特色活动,打造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户外公共空间,构建社区营造体系。通过居委会主导、居民参与,以此来打造可持续、自生长、有温度的植物遗产空间。
植物遗产主节点效果图

建立绿地更新标准、榕树分析与概念生成

将上杭县老城区绿地划分为点、线、面三个层级,以便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建立定性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对涉及传统民居、自建房有、现代民居的点状绿地;一级道路、二三级道路、河岸缓冲区的线状绿地;公园开发绿地与半开放绿地。所有的同类绿地都采用相同的方法,以便提高效率。
详尽分析榕树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生长需求,榕树下微生态,榕树的四季变化等。
根据所在场地原来的功能与条件,针对场地问题进行专门改进,赋予场地新功能。通过提取当地元素和榕树形象进行整合,赋予场地新的功能与意义。

基础条件更新

榕树目前的基础条件对它的生长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通过土壤更新、树池条件更新、支持条件更新、阻碍设施改造及接闪器安装等方式来改善榕树生存环境,以此来平衡榕树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设计感悟

植物遗产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是构建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遗产的活化与利用不仅有助于推进生态廊道建设,还能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设计亮点

此设计有利于弥补国内外植物景观遗产活化与再利用的不足之处,为植物遗产活化与利用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实践意义出发,研究如何将自然资本指导植物遗产活化与利用,可以为植物遗产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使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经济与文化效益。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