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地修复-基于双碳理念下的景观规划生态修复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5/03/21 17:22

浏览量

3764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55
主创姓名:张佳雯
设计成员:杨璐 甄新月 杨颖 陈鑫程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项目名称:泥炭地修复-基于双碳理念下的景观规划生态修复设计
院校名称: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
指导老师:张培 温静 周勇
设计时间:2025-03-19
项目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
项目规模:1200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第一张

设计说明

该场地位于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辖曼镇。若尔盖湿地是全球最大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中国第二大草原。 2005年热尔大草原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享有“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和“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其中泥炭资源极为丰富,储量达41亿立方米。 泥炭地是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生存环境,也是微生物、土壤动物的生活场所。它可以调节河水径流量、削减洪峰、均化洪水,因此也被称为天然蓄水库。同时由于泥炭地的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对控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由于当地人们过度放牧,大力开发牦牛养殖,而忽略了泥炭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的限度和人们建造排水渠排水、挖泥来解决生产的一系列 不合理行为导致泥炭地面积锐减,“碳汇”逐渐向“碳源”转变。 该项目探索了以减少牦牛过度放牧带来的危害为契机,实现泥炭地生态修复的策略。包括在居民区改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源,合理规划人居活动与农田分布 打造特色宜居景观环。河水引入河道改造,使泥炭地自然扩张。建造植物廊道以此隔绝沙化侵蚀和牦牛啃食。旨在利用风景园林的手段来对泥炭地进行生态 修复,增加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建立植物堤坝,保护川西居民,提高人居幸福感,增加泥炭地生态弹性。

第3张

第4张

第2张

设计感悟

本项目针对若尔盖泥炭地生态危机,以减少牦牛过度放牧危害为切入点,综合运用风景园林手段,从多方面展开生态修复,既能改善泥炭地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弹性,又能打造宜居景观,保护居民安全,提升人居幸福感,为同类生态修复提供优秀范例 。

设计亮点

本次设计精准锚定切入点,以降低牦牛过度放牧危害为核心突破口,直击生态问题根源。通过多维度修复手段协同发力,包括改善居民区碳源产生机制、科学规划人居与农田布局、实施河道改造推动泥炭地自然扩张,以及构建植物廊道抵御沙化侵蚀与牦牛啃食。这些举措既有效修复了生态系统,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弹性,又成功打造宜居景观,切实保障居民安全,提升居民幸福感,实现了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