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雕刻的魅力——昌乐火山遗迹及周边环境保护性开发
作品编号:ILIA-S-20152645
设计成员:李兴玲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旅游区规划
项目名称:热情雕刻的魅力——昌乐火山遗迹及周边环境保护性开发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旅游区规划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区位分析图:该地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
设计说明
背景:昌乐县属于山东省潍坊市,规划区域内火山口分布较为密集,在1800万年以前喷发,目前全部为死火山,昌乐火山口群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特征最典型的火山口地质遗迹。在区域内,大小火山共10座,只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共有7个村庄围绕该区域。
优势:1.该区域火山群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2.火山石中的蓝宝石资源3.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开发给这片区域带来新的挑战
劣势:1.火山遗迹未得到合理开发2.山体破坏严重3.农林业以及村庄的发展落后
设计目的:
我们结合了当地自然条件以及文化,建立了一个可持续的山体景观,运用创新手法,用科普教育、农业发展、山体旅游和社区活动来实现。具体方法如下:
1.科普教育——建立火山博物馆
由于该地盛产蓝宝石,因此火山博物馆的外形采用钻石形态。并且建筑主体一部分镶嵌在山体里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在博物馆内观察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纹理。
2.山体旅游——建立可参与性景观
我们针对不同的火山节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展现在游人面前,比如针对破损严重的火山体,我们去除上面的风化土和植物,进行进一步开凿,在山体上开辟出新的路径,让游人与1800万年前的遗迹近距离接触,针对开采下的火山石我们也并没有浪费,而是沿用了独特的六棱柱特性铺成道路供人行走。
3.绿色山体——发展农林业
将农林生产与居住、旅游、生态合为一体,它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和谐的生活环境。
4.愿景——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优良的生活环境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势必是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场地分析:区间有大小火山10座,仅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区间内有7个村落围绕景区。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设计方法——提出5C设计法,即 CUT-COLLECT-CONNECT-CONVEY-COMPOSITE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设计总平面图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场地现状以及现存问题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改革策略,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第一步,建造山体博物馆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第二步,建造夹道景观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第三步,建造可参与性景观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农林循环恢复种植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农业种类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林业种类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阶段性定位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未来愿景
设计感悟
我国大遗址遗存较少,风化现象较严重,观赏性也比较差。在体验式消费盛行的时代,遗址旅游问题更为突出。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当我们站到昌乐那片火山群下的时候,我们心中有一种澎湃,有一个疑惑,当然作为一名风景园林的学生还会有一个想法。澎湃是因为这巨型的火山群真的是太壮观,疑惑的是,这个地方到底在1800万年前发生了什么,经过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变成现在这个模样。想法就是看到这破损了的遗迹为之感到可惜,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它最好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个基于历史的好主题,来自对大遗址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从旅游角度来说对资源、特色、空间的综合分析,还原和提升曾经的场景,勾勒文化主题,创新与大遗址文化脉络紧密相连的情景和氛围,能够使游客在大遗址受到深刻的历史熏陶并且获得独特的文化情怀的难忘体验。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止一次萌发了“再现”这个词,因此,设计了镶嵌在了山体的火山博物馆,设计了通过声音和灯光等高科技再现火山的模拟项目。
如果一个场地只有历史的旅游难免显得匮乏,因此“可持续”等理念也涌现在我们脑海。所以结合当地的居民,我们在农林业上也做了相应的工作。
总的来说,相对对于其他景区的规划,旅游开发、生产实验,各种新开旅游项目、旅游设施的建设与规模均应在不破坏火山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资源前提下进行。旅游道路和各种基础设施选线选点必须以不破坏各地质遗迹保护点为原则,在地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不动或少动土石方为原则,以不动或少动树木为原则。同时协调好农村经济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引导农民改变落后、原始的粗放生活方式,发展生态农业项目,减少对资源保护的影响。这无疑是规划设计领域中一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