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重联,重建—莺歌海盐场生态修复与产业更新
Recovery, Reconn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Industrial Renewal of Yinggehai Saltworks

主创设计:王鑫

设计成员:曾灿煦 马海超 颜沁怡

指导老师:唐孝祥 王国光

作品编号:ILIA-S-2021996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3
热度:371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重拾,重联,重建—莺歌海盐场生态修复与产业更新

院校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唐孝祥 王国光

主创姓名:王鑫

成员姓名:曾灿煦 马海超 颜沁怡

设计时间:2021-05-01

项目地点:海南乐东

项目规模:3793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

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曾经为新中国筑起白色城墙的莺歌海盐场,面对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莺歌海盐场往日的辉煌逐渐褪去,昔日的熙熙攘攘的生产生活景象已成为历史景象,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杂草荒芜、毫无生机的废弃地。如何重构场地内的生境,让其成为可以自循环的生态体系?如何重建周围居民与场地的关系,让人与场地的联系得以和谐可持续?如何重拾莺歌海精神,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深入挖掘莺歌海盐场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提出生态重建,人地重联,精神重拾三大策略。

设计说明

莺歌海盐场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面临大海,背靠尖峰岭林区,是一片3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地带。莺歌海人用汗水为新中国筑起了一道道白色的城墙,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莺歌海精神。如今,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莺歌海盐场往日的辉煌逐渐褪去,昔日的熙熙攘攘的生产生活景象已成为历史景象,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杂草荒芜、毫无生机的废弃地。如何重构场地内的生境,让其成为可以自循环的生态体系?如何重建周围居民与场地的关系,让人与场地的联系得以和谐可持续?如何重拾莺歌海精神,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深入挖掘莺歌海盐场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设计将重新思考新的时代背景下,自然、场地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生态重构、人地重联、精神重拾三步策略,以期重新构建场地内红树林、候鸟、鱼类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重新联系起人与场地之间的纽带,重新呼唤回山海之间回荡的历史精神。

生态修复

在高强度的盐业开发后,莺歌海盐场场地内部的生态系统已经难以形成自循环的生态体系,确确实实的让盐场成为了山海之间的一片戈壁滩。为此,通过孵育产卵装置、水系改造、植被恢复等手段,以期重新构建场地内红树林、候鸟、鱼类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同时为产业转型和旅游开发夯实基础。

产业更新

传统制盐业的衰退,割裂了莺歌海盐场与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场地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和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因此,通过螺旋藻产业置换、嗜盐菌景观营造、工业遗迹改造等手段,重新联系起人与场地之间的纽带,重新呼唤回山海之间回荡的历史精神。

重点阐述

针对人、场地、自然之间的三大突出矛盾,提出的生态修复和产业更新两大主题,在尊重场地原有历史肌理的情况下,将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进行改造。节选其中三大区域,将靠近居民的盐田区域改造为螺旋藻养殖基地,重联场地与人的关系;将靠近盐湖风景优美的盐田区域改造为嗜盐菌景观,不仅凸显优美的盐田风光,同时保证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将工业遗迹进行改造,重新呼唤人们回忆起那段历史时光以及莺歌海精神。

设计感悟

作为曾经筑起新中国南疆白色长城的莺歌海盐场,在工业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生命力,人、自然与场地的失衡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设计创新性的运用文化地域性格理论深入分析场地的生态、历史、经济价值,融汇了装置科技、新型产业、工业景观等手段,使场地再次展现地域技术特征,体现社会时代精神,彰显人文艺术品格。

设计亮点

面对莺歌海盐场存在着人、自然与场地之间失衡的尖锐矛盾,使用文化地域性格理论深入分析场地的生态、历史、经济价值。在保留场地历史肌理的情况下,提出生态修复和产业更新两个主题,通过孵育产卵装置、螺旋藻产业置换、嗜盐菌景观营造等手段,使场地达到自然生境恢复、产业经济转型、文化精神重唤的规划效果。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