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黄水河湿地文化园
Xinzheng city Huang Shuihe Wetland Cultural Park

主创设计:甄振洋

设计成员:李想/闫洒/陈智敏/曹东东/王珊珊

作品编号:ILIA-P-20208680

参赛组别:专业组

作品类别:工程实例 - 设计类·公共景观 - 市政景观

0
热度:2409

项目详情

项目背景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创新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新郑市黄水河湿地文化园

设计单位: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新郑市水利局

主创姓名:甄振洋

成员姓名:李想/闫洒/陈智敏/曹东东/王珊珊

设计时间:2012年

建成时间:2014年

项目地点:新郑市

关键词:湿地 生态 景观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规模:53.9公顷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设计类·公共景观-市政景观

广场鸟瞰图

项目背景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水问题本质是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失调,综合解决水问题,需要建设以保障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新时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城乡水问题,需要把关注的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新郑市黄水河湿地文化园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成功实践。在设计中分析和研究自然河流的特征指标、洪水过程、生物多样性、地貌特征等要素,提出解决水问题的创新思路,对其他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一个可复制推广的范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设计说明

简版:
1) 以“水与城市”为景观设计主线,以生态功能为核心,历史文化为脉络,现代化景观表现方式为手段,表现水与城市多主题、多空间的衍射和发展关系。
2) 拓展现状湿地空间,发掘湿地体验、湿地观光等功能,将湿地功能和城市景观溶为一体,推动发展城市生态观光体系。
3) 以水文化为载体,形成以黄帝文化为龙头、郑韩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元素为点缀的全景式历史文化长廊。

详细版:
1) 游憩线路
充分考虑游憩线路与水的关系和游人游览中的不同感受,尽量丰富不同游览路线,根据主题板块特色,营造多种主题,多种意境的线路氛围。运用“景观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沿岸线布置滨水游园交通系统、水上布置栈道游园系统、防洪水位以上布置安全游园系统。三组游憩线路可营造各异的景观空间感受,节点位置亦可互通,方便游人使用。
2) 生物过程
为了降低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境的干扰,整体景观带根据板块特点,划分不同的生物体验区。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通过园内交通系统的引导,将各个生物体验区进行人流的疏散及隔离。譬如湿生植物种植池,设置散点式平台,将景点容人量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鸟岛只设置管理用的生态码头,禁止游人接近,仅可远观聆听。
3) 堤岸特色
根据板块功能及景观要求,结合现状条件,营造不同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氛围、不同材质结构的多种堤岸。结合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需求,尽可能的采用生态护岸形式,积极选用性能优良、国内领先的材料和形式,如生态混凝土护岸、散置石护岸、枝捆护岸、格宾石笼护岸、水生植物防护等。
4) 方案景观格局
全线景观带分为四廊道、六板块、八景点,形成自然到城市、产业到商业、历史到现代的序列景观格局,以游憩线路一线贯穿。
四廊道——生态景观廊道、历史文化廊道、产业观光廊道、生物防护廊道;
六板块——综合休闲板块、商业风情板块、运动健身板块、产业观光板块、郑韩文化板块、景观湿地板块;
八景点——溱水新滨、云栖花影、溪亭日暮、陌上烟柳、郑韩故道、故城余韵、疏岛环径、重湖叠翠。
构成景观格局的基质、斑块、廊道等要素在空间上合理配置,丰富了项目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对维护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景观结构自然演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鸟瞰图

入口广场实景图

栈道实景图01

栈道实景图02

树阵广场实景图

生态护岸

休闲草坪

休闲平台

生态景观01

园内广场实景图

航拍-01

航拍-02

航拍-03

航拍-04

设计感悟

1)利用GIS软件对现场地形基础数据进行计算及分析,研究各项特征指标,建造自然河流形态,恢复河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融入景观功能。
2)根据不同情况,研究水文产汇流,分析河道的径流及洪水过程。掌握洪水参数,运用技术手段实现防洪功能与生态景观功能的融合。
3)多维度的场地分析,尊重现状地貌、保留历史记忆、持续人为活动。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工程总占地面积约为53.9公顷,景观常水位高程为101.70米,水面面积为30.8公顷,绿地面积为23.1公顷,浅滩种植区为景观常水位以下、高程为100.9米~101.7米之间区域,面积约为6.0公顷。该段河道5年一遇设计峰洪流量124.7 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设计峰洪流量368.3立方米每秒。

主要技术创新点

1) 生态防洪技术运用:通过对传统水利工程的改造,采用生态防洪的方式,通过对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洪水的系统分析,在洪水淹没的地方作为滞蓄洪湿地,恢复河道海绵系统,增加生态弹性,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减轻城市防洪压力,与洪水和谐相处; 
2) 注重自然湿地的水质净化作用,在园区“首”、“尾”两端强化和建立具有复合功能的高效湿地净化系统,改善河流水质; 
3) 展现独特的滨水季相景观:在种植设计中兼顾洪水期、常水期和枯水期的三大季相景观,随水位高低建立植被缓冲带,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由沉水、停水、到灌木乔木群落的演替,丰富河岸景观层次; 
4) 文化内涵的体现:以水文化(水与人、水与城市、水与文化、水与自然的关系)、黄帝文化和郑韩文化为灵魂,以“八景点”为载体,构成文化内涵框架,形成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人文空间; 
5)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运用生态护岸、动植物栖息地营造等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尤其是动物)生存空间的干扰和影响,最大限度保护生物生境。
建成后的郑韩湿地文化园,保留了场地肌理、确保了洪水安全、恢复了湿地生态、传承了文化精髓,为使用者提供了一条可游、可赏、可参与、可主导的生态景观空间带,也为新郑市的城市发展起到了经济带动、环境改善、形象展示等作用,空间使用率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项建阶段的各项效益指标。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