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系统的“毛细血管”
Capillaries of the urban traffic system

设计成员:高阳 卜虹

作品编号:ILIA-S-2016393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0
热度:159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城市交通系统的“毛细血管”

成员姓名:高阳 卜虹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图片属性:总平面图 图片描述:本次规划设计将该小区定位于无硬质围墙、疏散交通,但仍集观赏、休憩、生态于一体的景观住宅区,本案中将传统式硬质围墙改为植物围合的自然景观群落,把城市市政道路系统比作城市交通循环的“动脉”,住宅区内的车行路比作 “毛细血管”,以此象征城市交通循环中一股新的力量,开辟了城市交通新领域。
    本案利用置石、地形、植物等营造自然式景观空间。在该住宅区与市政边界处利用自然式植物造景形成围合的三大组团景观空间。区内设置三个级别自然式曲线道路,分别为车行路(其功能兼具消防、运输、小区内外机动车通行)、人行路、游憩观赏园路。将新式围墙思路与交通系统、建筑、景观融为一体,缓解交通压力,达到隔离、降噪的同时,提升景观品质。

设计说明

本次规划设计将该小区定位于无硬质围墙、疏散交通,但仍集观赏、休憩、娱乐于一体的景观住宅区,本案中将传统式硬质围墙改为植物围合的自然景观群落,把城市市政道路系统比作城市交通循环的“动脉”,住宅区内的车行路比作 “毛细血管”,以此象征城市交通循环中一股新的力量,开辟了城市交通新领域。
   本设计将居民区用地大致分为三个居住组团,每个组团设置各自的为老人儿童服务的活动区,并通过限制车行以及设置植物围合来将公共开放区域与居民内部活动区分开,在保证居民区中儿童老人活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社放。 本方案是致力于居民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实行的拆除“围墙”设计。儿童大部分在三个居住组团内活动,老人则在组团内外均设置活动场地,外面的游人则被限制在组团外的景观区活动及穿行。 
   本案利用置石、地形、植物等营造自然式景观空间。在该住宅区与市政边界处利用自然式植物造景形成围合的三大组团景观空间。区内设置三个级别自然式曲线道路,分别为车行路(其功能兼具消防、运输、小区内外机动车通行)、人行路、游憩观赏园路。将新式围墙思路与交通系统、建筑、景观融为一体,缓解交通压力,达到隔离、降噪的同时,提升景观品质。
   滨水区采用自然驳岸进行护坡处理,从而代替硬质的堤岸,拆除阻碍人们亲水的“围墙”,同时通过研究当地的雨水降雨量分析,将两岸抬高地形,防止五十年以下洪水对居民区造成影响。
   方案通过植物及设施的围合将公共使用的景观绿地和居民使用的绿地分开,过度区域采用更加原生态的置石及植被使分区过度的更加自然。居住组团内分别设置老年儿童活动区及附属绿带,而面向公众开放的景观区由中心绿地带和滨水景观带组成。两条景观带将公共使用的地块和居民使用的地块分开。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鸟瞰图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效果图 图片描述:组团和车行路之间的栅栏,可以有效阻止外来车辆进入居住组团使老人儿童安全受到威胁。

图片属性:效果图 图片描述:组团和车行路之间的栅栏。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效果图 图片描述:滨水驳岸效果图

图片属性:效果图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效果图  图片描述:中心集散广场

图片属性:鸟瞰图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效果图9 图片描述:居住组团楼前老人儿童活动区

图片属性:滨水细部剖面图 图片描述:滨水区采用自然驳岸进行护坡处理,从而代替硬质的堤岸,拆除阻碍人们亲水的“围墙”,同时通过研究当地的雨水降雨量分析,将两岸抬高地形,防止五十
年以下洪水对居民区造成影响。

图片属性:现状图 图片描述:该地块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占地面积约5.89公顷,地块北面东面皆为商业区,南邻其他居住区,西侧为城市主干道,北、东、南面被城市次干道包围,居住区北面一排以及东南角两栋为16层,其余皆为8层。

图片属性:景观结构分析图 图片描述:方案通过植物及设施的围合将公共使用的景观绿地和居民使用的绿地分开,过度区域采用更加原生态的置石及植被使分区过度的更加自然。居住组团内分别设置老年儿童活动区及附属绿带,而面向公众开放的景观区由中心绿地带和滨水景观带组成。两条景观带将公共使用的地块和居民使用的地块分开。

图片属性:功能分区图 图片描述:本设计将居民区用地大致分为三个居住组团,每个组团设置各自的为老人儿童服务的活动区,并通过限制车行以及设置植物围合来将公共开放区域与居民内部活动区分开,在保证居民区中儿童老人活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社区开放。

图片属性:交通分析图 图片描述:一级道路(功能:小区内外机动
车道、消防通道)二级道路(功能:供住宅前运输车辆通行)三级道路(功能:供居民散步休憩的园路)

图片属性:人流活动分析图 图片描述:本方案是致力于居民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实行的拆除“围墙”设计。儿童大部分在三个居住组团内活动,老人则在组团内外均设置活动场地,外面的游人则被限制在组团外的景观区活动及穿行。

图片属性:高程分析图 图片描述:通过挖湖堆山,将河道两旁形成自然式的屏障来防止可能出现的洪涝。居住组团周边则用地形及
树木围合,使区域功能划分清晰但却过渡自然。场地最高点为2m,
河道最低点为0.8m。

图片属性:种植分析图 图片描述:行道树种植区:采用银杏、红瑞木、美人蕉、萱草等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起到隔音降噪围合的作用。
观花种植区:采用樱花、西府海棠、榆叶梅等形成花卉美景。
滨河景观种植区:采用黄菖蒲、鸢尾、水葱等形成特色的滨水景观。

图片属性:防噪示意图 图片描述:防噪设计对于居民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设计采用堆高地形以及选取防噪效果出众的树种来进
行人为干预相对较小的防噪手段。

图片属性:滨水区剖面图 图片描述:滨水区采用自然驳岸进行护坡处理,从而代替硬质的堤岸,拆除阻碍人们亲水的“围墙”,同时通过研究当地的雨水降雨量分析,将两岸抬高地形,防止五十年以下洪水对居民区造成影响。

设计感悟

在设计之初我们细致研究了该地块的特点,包括气候特征、经济行为特征、人群行为特征等,最终确定了设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此住宅区居民,更重要的是通过此区域路段的广大市民,因此缓解市政交通压力,增加通行路线,结合小区的景观使用功能,为住宅区内的居民提供一个精神上的放松空间,这些方面集一身的方案,在以往的传统住宅区规划设计中是难以做到的。 在设计中,我们会根据居民的行为特点,模拟市民们使用的交通路线,想象他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并最终在空间上赋予价值,为空间的主要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特有空间。如此的设计理念相较于以往普通的设计住宅区是大不同的,也正是作为设计师所追寻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所在。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